別總是怪孩子,因為你越急,世界就越慢!
心語者平臺回答
孤獨的確是人之常態(tài),所以人與人之間才尋求聯(lián)結,減少孤獨
張燕芳
你好,今年高三的同學,她經(jīng)常覺得壓力大,有輕微抑郁癥,吃了兩年的藥,現(xiàn)在還是沒有好轉,不開心時會有輕生的念頭。請問該怎么去更好的引導她呢?如果連學校都面對不了,將來怎么面對這個社會?
心語者平臺回答
長期和用藥,說明常用的調節(jié)方法,對她效果一般,強烈建議專業(yè)人員介入幫助,如學校心理老師,她的心理需要專業(yè)疏導。
貫卻
柴老師好!看了很多問答,很受啟發(fā),除了澎湃還有其他渠道可以和你溝通么?謝謝!
心語者平臺回答
謝謝信任,個性化需要或其他事宜,可去深圳市東方心智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官網(wǎng)聯(lián)系助理。
都呂班
作為一個高三學生覺得高考不像大家所說的那么重要,不喜歡別人刷題,覺得那樣機械重復不是真正的學習,我該怎么做來克服集體的排異感?
心語者平臺回答
人做事都會找個參考標準或錨定對像,這樣在事情進程中能時時去參照反饋,依據(jù)調整,會感到踏實。就像攀登懸崖,手握繩索,未必是給你力量,但能讓你放心走。但沒有繩索時,同樣是雙腳行走,卻只打哆嗦。
如果你選擇了自己做為對標,就要具體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檢驗自己的標準,自己的路徑清晰,才能抵御他人影響。
人是在越模糊的狀態(tài)下越忐忑。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個回答
byhaina
老師您好,現(xiàn)在很多人習慣以自閉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隨隨便便定義自己的性格弱點,不善交際心情焦躁便以心理疾病來解釋。請問您怎么看待這類現(xiàn)象
心語者平臺回答
曾經(jīng)患精神類疾病,會被貼不好標簽,有病恥感,很多人患病了,都要盡量掩飾。隨著科學進步和科普宣傳,大家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和接納度提高,心理疾病被曰?;?的確易被提及,而且有可能會繼發(fā)獲益。
心理疾病發(fā)病基制比較復雜,現(xiàn)代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壓力,的確增加了某些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但沒有必然性。
蘭壯壯
孩子馬上*,智力沒問題,但對學習沒興趣,成績在高中邊緣,督促發(fā)現(xiàn)孩子壓力大、嘆氣,不督促就是放棄,如何選擇?
心語者平臺回答
孩子壓力巨大,為什么還要一直督促加壓呢,考試前夕,知識的提高空間已明顯狹窄,考試的正常發(fā)揮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個階段給學生減壓是最主要任務。
常期被督促的孩子,父母不監(jiān)控時表現(xiàn)出來的松懈,多半是松壓后的舒緩,未必是放棄表現(xiàn)。家長過于在意孩子,有時會適得其反。這個時候的孩子,只要保證學習生活節(jié)奏正常,就是對孩子*幫助。
曉闕
感覺現(xiàn)在青少年心理問題比年左右的時候多多了啊
心語者平臺回答
雙刃吧,現(xiàn)在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性也比年好,時代也是個挑戰(zhàn)
此發(fā)言已被用戶刪除
心語者平臺回答
自助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再往深處理,就需要專業(yè)技能,且無法自處理,即便是專業(yè)咨詢也要做尋求外在專業(yè)咨詢才能處理自我部分,建議你尋求專業(yè)幫助。
Superh?schen
您好,我是成年人,童年時遭受過校園欺凌,現(xiàn)在遇到和當時被欺凌相似的情景時仍然會有想要沖上去打對方的沖動,需要努力去壓住這種想法,看到類似的新聞也會覺得很痛苦,請問我該怎么辦……
心語者平臺回答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創(chuàng)傷應激障礙,指早期經(jīng)歷過嚴重心理創(chuàng)傷,沒做心理干預,以后想起或經(jīng)歷類似的事件,都會對此反應過度。建議尋求專業(yè)干預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個回答
WiRonrain
青少年心理出現(xiàn)問題一定要看心理醫(yī)生 進行引導嗎?很多時候是不是都是環(huán)境造成的?
心語者平臺回答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與環(huán)境不適應導制。有可能是早期撫養(yǎng)不恰當,有可能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宜,有可能是師友或同伴關系不良,有可能就是身體缺陷或生理水平問題,也有可能是自我認知或性格特色與環(huán)境暫時不適。每個人遇到的問題的內在原因不一,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分析。只是在心理成長或心理康復時,不可忽視家庭及外在環(huán)境對孩子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個回答
存先本
柴老師您好!想向您詢問兒童或是青少年抑郁是否與成年抑郁在癥狀表現(xiàn)上有較大區(qū)別?是否有可能在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同時不影響學業(yè)?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有什么后果?在成年之后會自行好轉嗎?
心語者平臺回答
兒童或青少年抑郁在核心癥狀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均主要表現(xiàn)在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行動退縮。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發(fā)病的刺激因素不一樣。
抑郁癥會直接出現(xiàn)認知緩慢、記憶力減退,以及悲觀情緒、負性評價導致的退縮性行為,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如果僅僅是抑郁情緒,可以是自己或他人幫助,但如果出現(xiàn)了顯著的上述抑郁癥狀,越早介入治療越容易康復。
至于抑郁癥是否能自然康復,建議不要自己做決定,抑郁癥嚴重時后果難以自己承受。
*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分會會長、武漢*人民醫(yī)院院長王高華教授介紹,該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心理危機干預門診,是去年底湖北省醫(yī)保局、省衛(wèi)健委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9項醫(y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后,省內*開診的心理危機干預門診。
經(jīng)過2周的試運行,該門診于2月13日正式開診,目前每周一至周五接診,每半天限號3人,每次診療時間50分鐘,診療費500元—800元,掛號費4.5元—21.5元,一次心理危機干預門診治療總費用為504.5元—821.5元。
除了診療費和門診時間的差異,心理危機干預門診與普通精神科門診的區(qū)別在哪里?
"普通精神科門診,是以疾病診斷和藥物治療為主。比如一位患者來了,我們要確定他有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果有問題需要怎么治療,這是精神心理科醫(yī)生在門診的工作重點。"王惠玲介紹。因為普通門診的診療時間有限,正常情況下,一位醫(yī)生半天坐診時間里往往要看三四十位病人。
"在普通精神科門診,可能大多數(shù)患者會覺得醫(yī)生接診時間太短,溝通不充分。"王惠玲坦言,由于門診看診時間有限,那些希望通過醫(yī)生幫助做好心理疏導的患者,往往不能得到滿足,"以我上周四(2月10日)上午的門診為例,包括加號,我一共看了35位患者,一直看到下午2點多鐘。那天直到下午2點30分我才匆匆吃上午餐,沒有任何時間休息,就開始了下午的工作。而這,是我們精神科醫(yī)生工作的常態(tài)。"
記者隨后又探訪了武漢幾家大醫(yī)院的精神心理門診,醫(yī)生只診斷、開藥而不咨詢,幾乎成為常態(tài)。一位精神心理科醫(yī)生表示:"在常規(guī)門診,我們都會盡己所能兼顧心理疏導這一塊,但畢竟時間有限,能獲得的有效信息和溝通時間也是有限的。"
魚爸的話:嫌孩子拖拉磨蹭?其實不要怪孩子,因為你越急,世界就越慢!還說明你的耐心和能力都不夠。
泊頭市*數(shù)學成績好*為什么變差疏導機構名單更新一覽-心語者幸福心理
就在周六,帶著孩子去外邊玩累了回家,之后兩人從三點多開始呼呼大睡,一直睡到了下午五點多,猛然想到晚餐的菜還沒有買,于是趕緊叫醒兒子,穿衣,下樓。最關鍵的是口袋里還沒有錢,還要去銀行取錢,于是又飛奔去銀行。
在菜市場也是匆匆疾行,平時習慣了排隊打秤的我,開始變得急躁,賣魚的老板生怕顧客走了,一直在給新來的顧客挑魚,秤好的魚就擺在那,因為和老板太熟,所以不忍催他,但我心里已經(jīng)開始在默念,"快點,快點……"。
賣蔬菜的老板收了我10塊,說怎么又收了張10塊的,然后不慌不忙的從架子下面拿出一個扎了幾層的小袋子,慢吞吞地從里面掏出幾張錢找我,看到那個樣子,我差點就說,不要找了,把芹菜給我。
但是還沒有裝袋,他為什么能這么慢,太慢了!
我想不清這個下午的世界為什么這么慢!
回去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搞笑,平時也沒有覺得他們這么慢啊!他們還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做著自己的事,整個世界很正常,其實覺得世界慢了,原因是我們自己太急了。
然后想起自己對孩子的那些責怪:
快點起床,為什么穿衣服這么慢?
快點刷牙,為什么擠牙膏要這么久?
快點出門,為什么穿鞋子這么慢?
快點吃飯,為什么一口飯要咀嚼這么久?
快點睡覺,為什么閉上眼睛這么難?
快點,快點,快點……
身邊太多這樣催促的聲音,我們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但是能一樣嗎?畢竟他們是孩子,小小的手,小小的身體。我們不斷地將自己的焦慮裝進孩子的心里。
很多人希望自己孩子像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但是會一樣嗎?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缺點,只是你恰巧看到或者聽到了那個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秀點而已。
孩子為什么慢?
有些情況不是孩子故意拖拉,而是孩子真的不會。
他沒有辦法自己完成,又或者是因為不敢去做,孩子害怕去做或者害怕事情的結果。
比如,我們家的房門如果沒有鎖好就會自己打開,我這個大老粗經(jīng)常犯這錯誤,有幾次孩子發(fā)現(xiàn)了。
他跟我說,"爸爸,門開了"。
"你趕緊關上"
10多秒過去了
"爸爸,門開了啊,快"
"你去關上,快點,爸爸覺得你能做。"
30秒過去了
"爸爸,你快去!"已經(jīng)帶著哭腔了。
"你為什么不去,快去!"
*還是我關的。
后來我問他問什么不去,他說"因為我怕!"
他怕門后面有壞蛋大灰狼,所以他不是故意拖延不做,而是因為他不敢去做。
覺得孩子拖延的家庭里大都有一個耐心不夠的家長。
我們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耐心到底怎么樣?
有時候,我們的期望值很高,特別是對孩子的期望值,希望孩子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就好。
但是我們自己有時候對時間的估計都有偏頗,何況一個孩子呢!
孩子的動作絕對不會如我們預期般那樣快。
有一個爸爸和6歲的兒子去下面鍛煉,父子倆一起準備出門,兒子還是在找自己的運動頭巾,爸爸已經(jīng)開門了,兒子還在系鞋帶。
其實孩子已經(jīng)很快了,但是爸爸還是不滿意,他覺得自己一說"準備出發(fā)",兒子就要報告說"到",他一說"出發(fā)",兒子就跟著他跑出去了。
爸爸希望兒子像真正的運動員那樣迅速,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那是相當?shù)卮蟆0职志拓煿謨鹤拥膭幼魈?
當一個耐心不夠的父母抱著高期望值時,這個孩子再快也是會被責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