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可能是柳工三、四十年前的生產裝載機仍在我市航銀路一帶作業(yè)”,消息傳來,本報記者立即與發(fā)現這臺機子的公司技術研究院技術主管劉南才聯系,并邀請了公司原總工程師黃旭就,于8月18日上午,一同前往考證。
據劉南才介紹,他是在一次晨練中,偶然發(fā)現航銀路旁一座正在綠化的石山腳下,一輛舊裝載機正在平整坡地。出于職業(yè)的敏感和好奇,他上前去查看機子,但由于機子外觀較破舊,廠家標牌難以辨識。他隨后又帶了相機去,將拍回的照片傳給了相關領導和同事。很快,此事就引起了公司黨委工作部、公司辦公室、營銷、技術等*的關注。
我們車子駛入航銀路不久,就看到不遠處一輛銹跡斑駁的裝載機停在路旁的坡地上。“就是這臺機子!”劉南才告訴大家。由于歷經多年風雨沖刷,從外表看,機子已經十分破舊,全部脫漆,駕駛室的外框和發(fā)動機蓋、擋泥板都沒有了,但車架、鏟斗、動臂等部位仍很堅固。機身正前方經擦拭后的一塊銘牌,依稀可見“東風Z435單斗裝載機”的字樣。黃總工看后肯定地說:“沒錯!這就是柳工的*代產品Z435裝載機!上世紀60、70年代柳工生產的機子就叫‘東風’牌”。隨后,黃總工又在機身尾部發(fā)現一塊被油污塵土覆蓋的小鐵牌。牌子擦干凈后露出“1976年1月出廠”等字樣。“這是當時配套上海柴油機廠發(fā)動機的標牌”,黃總工說:“由此可推斷這臺機子應該是1976年上半年生產的,距今已有30多年了?!?
據黃總工介紹,Z435裝載機是柳工的*代裝載機,也是*最早輪式裝載機的代表,該機于1966年研制成功,并于1968年12月*通過部級鑒定。在之后的10多年間,柳工生產了該機型近1700臺,是國內批量生產該機型最多的廠家。當時,他曾參加了Z435裝載機的整頓改進設計工作,負責工作裝置液壓系統(tǒng)。到上世紀80年代,該機型被ZL40裝載機取代退出市場。估計現在市場尚存的Z435裝載機也只有20、30臺了,像這樣還能使用的機子更是鳳毛麟角。
這時,機子的用戶也是駕駛機子的師傅謝慶博來了。健談開朗的謝師傅一聽我們問起這臺機子,就連聲稱贊:“不錯,很經(得)用!”據他介紹,這臺機子是2001年在這一帶開采石山的采石場老板轉讓給他的。當時采石場老板告訴他,機子很好用,干力氣活沒問題。謝師傅用后感覺的確如此。他說,這些年來,他一直用這臺機子清理承包的這片石山腳,進行園林綠化,機子從沒閑過,有時一天連續(xù)作業(yè)10多個小時,車子很夠力,一鏟都能裝滿斗。據他說,車子基本沒什么大問題,只換過一根半軸,一些小問題也很好處理。當聽說這是柳工30多年前、也是*的*代裝載機時,謝師傅高興地說:“柳工的產品質量這么好,真是為我們柳州人爭光呵!”
謝師傅還現場操作了裝載機作業(yè)。只見他熟練地駕駛車子到半山腰,車子行走平穩(wěn),轉向靈活,在山上鏟石時動力強勁,一幅老當益壯、雄風不減當年樣。黃總工看后也很高興,他說:“機子的橋、箱、液壓、轉向、結構等主要部件看起來都很不錯,說明機子的可靠性、耐久性很好。在當時的制造條件下,柳工就能制造出這么好的產品,相信通過我們在研發(fā)、工藝、質控等技術方面持續(xù)不斷的努力,柳工完全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