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在我們日常交談、生活、學習等場合經常用到。公眾演講時,恰當的使用手勢可以用來表達和加強說話時的情感,引起聽眾產生心理上的聯想。
常見的反面案例有兩種:*種是很多手勢,講一句話,一個"切"西瓜,再講一句話,又一個"切"西瓜,這讓聽眾眼花繚亂;另一種是完全沒有。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能達到好的輔助效果。
那么,公眾演講如何正確使用手勢呢?
首先,手勢的使用位置分為三個區(qū)域:上區(qū),中區(qū),下區(qū)。上區(qū)為肩膀以上,代表積極、自信、正面的信息;中區(qū)為腰至肩之間,代表平等、自由、陳述;下區(qū)為腰以下,代表消極、負面。用得比較多的當然是中區(qū),上區(qū)。
其次,常用的公眾演講手勢包括以下五種:常用型、數字型、指示型、象征型、比擬型。
常用型:想象一個大西瓜,一刀切兩半,我一半,你一半,還是這么多,就是這么多,一起樂呵呵!
數字型:如1個中心,2個平臺,3個基本點
指示型:一位、二位、三位、這是張總......
象征型:大拇指(贊)、OK手勢、勝利、我愛你、拳頭(力量)、 外掏(表現)、 劃圓(整合)、握拳(肯定)、拒絕(拜拜)
比擬型:視覺(展望*)、聽覺(聆聽聲音)、嗅覺(呼吸空氣)、味覺(品味生活)、觸覺(觸摸靈魂)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手勢語言雖然很重要,但不能過多,保持少而精的原則,如果手舞足蹈的,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好的自我訓練方法是:多登臺講,自我訓練時可以錄像,觀察自己的動作,通過不斷地訓練,就越來越自然.更多演講口才學習技巧,請關注說說100專業(y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