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起著重要作用。那么*語文如何導入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
【*語文如何導入】 ?
一、知識型激趣法 ?
有句古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知識型激趣法,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己較為廣博的知識,組織成生動優(yōu)美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 ?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有位老師這樣設計導語: ?
“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睙熡昝擅?,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huán)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 ?
教師引古博今,講得生動活潑,熱烈精彩,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越,如癡如醉,欲罷不能,那么課堂上出現(xiàn)的將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 ?
二、形象直觀法 ?
導入新課時,運用幻燈、錄音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借助歌曲、圖片等,把干巴巴的說教變得生動形象,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記一兩紡車》時,可以設計以下導語:同學們,我們首先來聽一首歌(播放《南泥灣》)。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歌頌三五九旅戰(zhàn)士“又戰(zhàn)斗又生產(chǎn)”,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建成“遍地是莊稼,到處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跡。 ?
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呢?那時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歲月,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鎖陜寧邊區(qū),想困死我們。當時邊區(qū)經(jīng)濟極端困難:沒衣穿,沒鞋穿,甚至沒飯吃。為了戰(zhàn)勝困難,徹底粉碎敵人的陰謀,毛主席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邊區(qū)軍民熱烈響應,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結果我們不但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取得了*的勝利。(用幻燈放映紡車圖片) ?
我們的對象是十三四歲的少年,講的是與學生思想、心理距離較大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說教,學生聽得懨懨欲睡,更不用提課堂效果了。借助現(xiàn)代化手段可以使課文的背景介紹變得生動形象。教師應盡力為學生的學習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tài)。聽歌曲、放映幻燈能收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強化優(yōu)美的學習氣氛。 ?
三、前后知識聯(lián)系法 ?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fā),并結合所授課文的內(nèi)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例如導入新課《范進中舉》可以這樣開頭: ?
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以傳神的筆調(diào),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滓壹旱谋瘧K命運,使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們要從范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面,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誕和罪惡。 ?
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fā)展的,不可能產(chǎn)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臺階易于被學生所接受。由“孔乙己”這一剛學過的人物入手導入新課,還可以使兩個形象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 ?
再如教授《社戲》時可以這樣導入課文: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現(xiàn)在,都愿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農(nóng)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nóng)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nóng)民勤勞、質(zhì)樸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 ?
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 ?
四、情感感染法 ?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fā)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導入新課《回憶我的母親》時,可以用以下導語: ?
【沉痛的語調(diào)】同學們,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親鐘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舉行公祭,挽聯(lián)很多,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都寫了挽聯(lián),其中黨中央的這幅挽聯(lián)是:“八路公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上聯(lián)歌頌朱德同志的豐功偉績;下聯(lián)是對鐘老夫人勤勞一生的崇高評價,也表明偉大的共產(chǎn)黨與億萬人民的母親的血肉聯(lián)系和魚水之情。 ?
教師以沉痛的語調(diào),緩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氣敘述,目的是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一開始就向作者靠攏。用黨中央的挽聯(lián)導入新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朱德的母親就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為文章結尾部分“升華”主題埋下伏筆。這樣一個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對“我的母親”的深切懷念之中,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 ?
【*語文課堂怎么導入】 ?
一、“設置懸念”導入法 ?
有針對性地設置相宜、精當?shù)膯栴}導入,這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即“丟包袱”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毙睦韺W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jù)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xiàn)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創(chuàng)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課,我一上課就說:“今天語文課,老師考大家一道科普題?!闭Z文課考科普題,一下子吊起了學生“胃口”。于是,我問大家:紅色的花朵熱情,奔放,令人賞心悅目,精神振奮。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經(jīng)過討論之后,引入新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課重點內(nèi)容自然迎刃而解。 ?
二、“直觀教具”導入法 ?
*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jù)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采用直觀教具導入。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fā)注意力,激發(fā)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xiàn)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學習《草莓》一課時,我就直接拿著一個草莓進課堂導入新課,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
三、“娓娓動聽”導入法 ?
故事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生動的情節(jié)、豐富的內(nèi)涵。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在講授《馬說》時,我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述關于伯樂的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通過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
四、音樂導入法 ?
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產(chǎn)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樂法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接受新知識。如《春》一課,我采用《春天來了》這首古箏彈奏的名曲,讓學生沉浸于心曠神怡、氣象萬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
五、“現(xiàn)代技術”導入法 ?
?
這是一種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手段的導入方式,條件好的學??沙浞值乩?。如我在講解《孔乙己》時,我先播放了相關時代背景的課件,是從電影《孔乙己》中剪輯的片段,讓學生對這一時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學完這篇小說后,學生們頭腦中都有了對孔乙己形象的想象,進一步了解小說的主題,深入體會到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
六、“溫故知新”導入法 ?
“溫故而知新”,符合教學的認知規(guī)律。把內(nèi)容相關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聯(lián)起來,可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如講魯迅的《故鄉(xiāng)》時,其主旨是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蛇@樣聯(lián)系:“我們以前學習過魯迅的文章《風箏》,那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本文也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典型文章,它反映的是什么主題呢?”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認真地讀文章。 ?
【*語文導入的方法】 ?
一、課堂導入要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
課堂導入是為了使課堂有一個好的開始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語文新課程改革中也特別強調(diào)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很多學生在升入*后仍然保持著*階段的心理特點,好動愛玩,進入狀態(tài)較慢,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教師在導入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從他們的心理需求出發(fā),選擇他們樂意接受的導入方式與內(nèi)容,以激發(fā)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表達的欲望。教師在導入時可以通過一則小故事或小笑話將學生引入教師預設的情境中,或者為學生出一道謎語題,讓學生猜測,學生在積極探討與認真思考中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狀態(tài)。 ?
二、課堂導入要具有實效性 ?
導入是教學的一部分,是為教學內(nèi)容而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單純?yōu)榱苏{(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導入只是一種通往高效課堂的途徑,并不是目的,不管采取何種方式,最終都是為了學習語言現(xiàn)象,提高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語文課堂的導入要具有時實效性,真正起到“引導”作用,為導出課文做出鋪墊,而不僅僅是博取學生一笑。*能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進行導入,將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串聯(lián)起來,做到溫故而知新。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老師在教朱自清的《春》時,就是由復習和春有關的幾首古詩導入。 ?
三、課堂導入要避免拖沓,主次不分 ?
課堂導入雖然是教學過程必不可缺的部分,能夠?qū)虒W效果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它畢竟是對課堂起導入作用的,并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導入環(huán)節(jié)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3-5分鐘,應力求做到“簡約不簡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即可。如果時間過長,內(nèi)容不免拖沓,洋洋灑灑一大段,遲遲引不出主要內(nèi)容,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等到進入課堂主題的時候,學生早已失去了聽下去的欲望,反而會適得其反,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如不要。在講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由和本課內(nèi)容有關的對聯(lián)導入:“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边@樣的導入簡單又新穎,還與所講內(nèi)容存在緊密的關聯(lián),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
四、課堂導入要富有新意 ?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有些教材課文選取的固定性,一些經(jīng)典的美文被保留下來,一屆一屆的學生都在學習,因此在講這些課文的時候,相應的導入也是從一而終,沒有任何變化,教師信手拈來,省時省力。但是*學生處在特殊的年齡段,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想把“一招鮮,吃遍天”的方法用在每一堂課,短期內(nèi)學生可能會勉強接受,但是長時間進行下去,必然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聽到開頭就不愿意載往下聽,降低導入效果。 ?
因此,教師必須在日常的備課過程中做好充分的準備,哪怕某種導入方式十分經(jīng)典,效果再好,也不要無節(jié)制地運用,要掌握好量和度。在講《皇帝的新裝》時,有位老師這樣導入:“有這樣一個人 一天他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來了個富翁嘲笑著說:‘吆,你腦袋上面那破玩意兒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嗎?’這個人并不因此難過、自卑,而是反唇相譏‘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兒是啥, 那也能算是腦袋?’這個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這個人是誰?他就是是安徒生?!睂W生在這樣的導入中從最初對故事情節(jié)的好奇,到*知曉答案的會心一笑,感嘆到安徒生聰明智慧的同時,也對本課所講的內(nèi)容充滿了興趣。 ?
【*語文新課如何導入】 ?
一、情感導入法 ?
散文、詩歌的教學可用這種方法。教師一上課就用熾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講《春》一課時,教師一開始便滿懷激情地說:“春天,你展現(xiàn)出明媚的陽光,纏綿的絲柳,黃鸝啼婉,繁花爭艷……”抒情語調(diào)的吟誦配著明快的音樂使學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氣氛之中。 ?
二、時代背景導入法 ?
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這是說,閱讀詩文,應該了解詩文的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狀態(tài),“知人論世”。所有詩、文,無不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的社會生活,又因時因地因事而發(f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準確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是十分必要,這有助于學生學習課文,也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 ?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瑣憶》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導入新課: ?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研究魯迅的專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鎮(zhèn)海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靠親友資助求學,只學習到*就被迫輟學。他16歲考入上海郵局任職,后參加工人運動,擔任文藝宣傳工作,組織讀書會。1923年在魯迅的影響和幫助下從事散文和雜文的創(chuàng)作,1959年任文學研究員至今。 ?
本文寫于196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他懷著深厚的景仰之情,寫了這篇文章。關于本文的寫作動機,他說:“回想建國以來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強調(diào)魯迅先生戰(zhàn)斗性的一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句闡發(fā)得比較充分,但是關于他對同志、對青年的愛就強調(diào)得很不夠。三十年代我作為一個青年,曾經(jīng)和魯迅先生有過一些接觸,親身感受過他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因此,想從后一方面多說一些,這就是我寫《瑣憶》時的指導思想?!蹦敲?,魯迅先生是怎樣關懷愛護青年的呢?學習課文后,你對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
這樣導入,將作者介紹、寫作動機、時代背景熔于一爐,既加深了學生對魯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自覺性,同時還能從作者的生平中汲取勤奮學習的養(yǎng)份。 ?
三、圖畫欣賞導入法 ?
通過圖畫導入新課,可以增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登泰山記》一課,可事先畫一幅“登泰山”圖,教學時以圖作為“向?qū)А?,指導學生看書,對號入座,也可讓學生自己畫,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又如,在講授《三峽》時,可以掛出繪有三峽地圖,貼有三峽彩色的小黑板后,舉著地圖說三峽的情況,在指著三峽的照片介紹。也可借用課文中的插圖,如《包身工》、《裝在套子里的人》、《守財奴》等。 ?
四、詩詞、格言導入法 ?
學生一般喜歡詩詞、格言、警句等,有的學生還專門備有筆記本,廣泛收集。詩詞、格言、警句,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表現(xiàn)力強,富有深刻的哲理,對學生學習語文不無啟迪意義,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所以,由詩詞、格言、警句導入新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創(chuàng)造與之相應的課堂氣氛,使他們對新課產(chǎn)生興趣。開放的教學法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它可以將情境教學、目標教學、探究教學、合作研討教學、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優(yōu)化組合起來,做到一法為主,多法并用。通過課堂教學的開放,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強烈的內(nèi)心需求,一種持久的參與意識,*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內(nèi)驅(qū)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總是不遺余力地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活”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的學習空間,在民主和諧的狀態(tài)下,讓學生思想感情的潮水盡情奔涌。 ?
五、選擇錄音導入法激發(fā)創(chuàng)新 ?
激發(fā)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學習目的,提出創(chuàng)新性問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具體操作有以下五種方法,一是設疑激活,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完成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學生能夠質(zhì)疑,說明他們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洞察其內(nèi)在本質(zhì),同時質(zhì)疑能反饋學習信息。五是創(chuàng)新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成績應作出中肯的評價,一方面為學生提出正確的創(chuàng)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勵學生繼續(xù)創(chuàng)新。 ?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勇于突破舊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地讓唱片、錄音和錄像進入我們的課堂,用以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如,在設計《琵琶行》導語時可事先選播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充分領略古詩中樂曲旋律的變化,徐徐流暢——逐漸沉喑——間歇停頓——激越雄壯,然而再進入對古詩內(nèi)容的講解。有這樣的導言作鋪墊,能比授課人強拉硬拽,聽課人生吞活剝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