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網(wǎng)合作機構(gòu) > 興趣愛好培訓機構(gòu) > 武術(shù)培訓機構(gòu) >

廣州興趣愛好培訓網(wǎng)

歡迎您!
朋友圈

400-850-8622

全國統(tǒng)一學習專線 9:00-21:00

位置:興趣愛好培訓資訊 > 武術(shù)培訓資訊 > 王薌齋先生談拳學要義

王薌齋先生談拳學要義

日期:2009-12-17 00:00:00     瀏覽:493    來源:廣州興趣愛好培訓網(wǎng)

 

*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武術(shù)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shù)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胡同一號招待各界,借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fā)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

問:王先生拳術(shù)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于拳學之抱負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緒卅年離師后,即奔走四方,藉廣交游,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嘗風霜,卅余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于報章先后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nèi)容,致生誤會,故極愿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告。余年漸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nèi)賢達,負起艱巨,將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問:拳學以何作基本?

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背,俗稱為拳術(shù)之內(nèi)家,未知其派別如何?

答:社會常云形意、太極、八卦、通背為內(nèi)家,余不知內(nèi)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xiāng)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yè)師也。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于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并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曾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游動,活潑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fā),有一觸即燒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元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謂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見,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余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于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chǔ)體認功夫早經(jīng)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養(yǎng)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zhì)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jīng)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于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于應(yīng)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chǎn),是為可惜耳。愿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于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對太極拳敢云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是者??计涔δ?,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后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應(yīng)敵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

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炮、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于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nèi)斂功夫。至于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論之矣。


如果本頁不是您要找的課程,您也可以百度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