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狀態(tài),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著,活著為什么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這種厭學的小孩,他們都曾經(jīng)被精神科醫(yī)生,我們的同行診斷過是抑郁。但是對這些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給他們服用抗抑郁藥沒有什么效果。
而很多這種所謂的被診斷為抑郁的、厭學的孩子。你問他們,你們以后想干嘛?很多孩子會很茫然的跟你說,我不知道無所謂,我就躺平,反正我以后啥都不干也無所謂。
那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很著急,很多這種孩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父母在養(yǎng)育他們的時候,經(jīng)常會干這樣一件事兒。常見的一件事兒就是從小到大把孩子的很多事情都安排好了,這種安排被安排的人生可能會讓很多孩子慢慢的覺得開始懷疑,說我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如果我的人生就像一列行駛在軌道上的列車一樣。我現(xiàn)在都能看到我?guī)资旰髸^成什么樣子。那我現(xiàn)在這么努力,學習的意義又何在了?很多孩子想著想著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容易進入一種所謂的空心病的狀態(tài)??招牟∵@個詞是由徐凱文老師他提出來的。在我們精神科的專業(yè),實際上我們有另外一個詞來描述所謂空心病的這種狀態(tài)。這個詞叫發(fā)展性的抑郁。英文叫developmental depression,大家如果有興趣你去專業(yè)的文獻里面查這個詞,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在*,實際上西方
父母要相信遇到「困難的過程」對孩子是好的,孩子的問題不在他遇到的事情,譬如要念哪一個學校、哪一個科系,孩子真正的挑戰(zhàn)是他要怎么搞定他自己。所以他念什么,對他的人生未來影響不大,但是他有沒有搞定他自己,對他的未來是影響很大。那選擇科系、選擇學校只是他人生重大選擇當中的一個而已,將來還有選擇工作,還有選擇對象等等,都會觸及到一個孩子面臨選擇、面臨選擇時所需要面對的情緒。
所以做父母的越平和、越平靜,對孩子的困難的幫助就越大;父母越緊張、越焦慮、越投入孩子的困難里面,這樣的父母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
很多時候,父母需要搞定的不是孩子,父母需要搞定的是自己。父母要跟孩子切割、脫鉤,父母生活的齒輪跟孩子生活的齒輪要分開來;所以孩子在轉(zhuǎn),父母不會轉(zhuǎn)。而不是父母的齒輪被孩子的帶動;父母被孩子帶動,父母也帶動孩子,孩子的心情影響父母,父母的心情又影響孩子。這樣并不是一件好事。
做父母的要有更多看戲的能力,要減少入戲的狀態(tài),不要太進入孩子生活的劇情里面。因為重要的是孩子他這個人,而不是孩子的事。孩子的事是要成就、造就孩子這個人,所以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太過于投入。父母太過于投入孩子的事,對孩子這個人沒有幫助,反而是造成困擾、造成傷害。如果父母能夠像看戲一樣來看孩子的事情,那父母就會懂孩子這個人。父母懂孩子,父母才能夠引導孩子。
生命的成長,比問題的解決更重要
太著迷在問題的解決,就會忽略生命的成長
當我們把問題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這樣其實是誤導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