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覺得日語是一門越學越難的語言,事實確實是這樣。當學完假名開始進入簡單的句子語法的學習時,你會覺得其實也不難嘛。日語的語法有一種“拼湊”感,一個句型表達一個意思,比如—簡單的「~は~です」就是“~是~”。初期學習日語時,會讓不少人認為只需要記住固定句型,往里面再套單詞直接造句就好了,開始是這樣沒錯,然而……這里就要涉及到日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特點:
用一個比較好懂的比喻。也就是說,你要完整地構(gòu)建起日語的語系框架,是需要在越學越多“細節(jié)”的基礎上慢慢補完“整體”的。它的學習過程是層層遞進的,所以基礎非常非常的重要,這些初期“片段型”的一個個句型,到了后面你才能領悟到它們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甚至相互之前存在著變形和連用,這也能解釋為什么越學會越難。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在日語教學的時候一般是不會直接先告訴你日語有多少種變形。我們都是先學一種變形方法(ます形),然后在它的變形基礎上加入與之匹配的語法句式(這里你就需要消化一段時間),然后接下來再學第二種變形(て形),以此節(jié)奏類推。當分別學完各種變形 句式后,合起來時才會發(fā)現(xiàn):什么居然要變這么多!等一下,那是什么形來著…………
再比如,開始老師教的——私は學生です。很好懂。然而后面它會有:
私は學生だったんだ。
……
有什么區(qū)別?。?!那我要表達的時候該用哪句?。?!
再者,日語是一門非?!皶崦痢钡恼Z言。日本人在講話時非常注重“氛圍”,什么話該說不該說,什么表達傳遞著怎樣的深層意味,揣度用詞非常講究。很多你按照教科書學到的東西在實際用起來時可能并不奏效,即使已經(jīng)熟讀課文三百遍,跟日本人交流依然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也是越學越難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