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指什么?先用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咬字亦作“吐字”?!秆莩蚰畎字校瑴蚀_地將字的聲母和 韻母讀出。這個概念我是認同的,那么下面基于這個概念,看看聲樂練習怎么理解“咬字有問題”?;谏鲜龈拍?,“咬字有問題”顯然就是指聲母或韻母讀的不準確。 來看看范例。 ?。ㄒ唬?:13 全由“里”(你)操縱 ni唱成了li,這是聲母唱的不準。(另外,操縱唱成了操作,如果不是記錯詞或有意為之,那就是把zong唱成了zuo,屬于韻母不準) ?。ǘ?、3:02 拋棄了“哇”(我),4:03和5:50 愛不愛“哇”(我),這是韻母不準,可以稱為“韻母變形”。 ?。ㄈ?、3:40 太不公“皮”(平),0:48 鼓動風“雨”(云),這也是韻母不準,可以稱為“鼻腔缺失”。 (四)、還是0:50 卷“走~嗚~嗚”了我,zou的ou音拉長后歸向u音,也算是一種韻母不準,可以稱為”復合偏移“。 好,以上四項,一項是聲母不準,后三項是韻母不準。這四項嚴格的說,都是咬字出了問題。咱們一項一項分析。 第(一)項,聲母不準。出現(xiàn)聲母不準,大多出于兩個原因:1、口音;2、不當模仿。 口音影響,就如黃綺珊表現(xiàn)的,把n和l混淆。南方同學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另外港臺歌手也會由于口音問題,把聲母發(fā)的和大陸歌手很不同。歌手的發(fā)音(港臺腔?)的形成? - 李那啥的回答這個回答里有我一些不成熟的分析。而一些大陸人在唱歌和說話時去模仿這些特征,甚至發(fā)的比許多港臺歌手還要夸張,令人聽起來略感不適。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深層原因是分寸感問題,甚至是審美問題。 此外,還有些人存在習慣問題,比如唱歌時把l音都用h時替代,但平時說話并無口音。這種情況相對很少,就不單列了。 第(二)、(三)、(四)項都是針對韻母的,在逐項分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韻母是怎么形成的。 韻母,其實,是一種,音色。 辨別一個聲音是什么韻母,靠的是這個聲音的前兩個共振峰。每個韻母都有兩個特定的共振峰區(qū),所以當我們想發(fā)一個韻母時,就要把我們的聲音通道調整成具備這兩個共振峰的形態(tài),就能發(fā)出特定的韻母。 如圖,列出了一些常用元音(英文中的”韻母“)的兩個共振峰的區(qū)間,橫坐標為一、共振峰,縱坐標為第二共振峰。為了驗證這個圖,我曾經(jīng)自己錄了一個“啊”音,然后用EQ的插件把這個音調成了“噢”音,當然音色失真的比較厲害,但還是可以分辨出“啊”和“噢”的區(qū)別。 大家看到了,無論是一、共振峰還是第二共振峰,都是一個區(qū)間,同時一個發(fā)音也不只這兩個共振峰,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發(fā)出多種音色和口音不同的“啊”音,可以讓人覺得“扁平”,即時尚,也可以讓人覺得“立體”,即字正腔圓。這都是音色和共振峰的微調,都不算錯,更不算問題,只涉及審美問題。下面插播一首歌曲,聽聽口音時尚的王力宏早年作品是什么樣的。 另外,中英文的相似母音(母音/元音)應該在前兩個共振峰范圍上有細微的差別(我猜的),因此產(chǎn)生“bad”和“拜的”這種發(fā)音區(qū)別。 那么怎樣調整共振峰呢?之前說了,要調整聲音通道的共振峰,什么是聲音通道?聲音通道就是指:從聲門(聲帶之間)向上到出口(口、鼻)的這一段腔體,包括了喉室、口咽,口,鼻咽,鼻腔等。 對聲音通道的調整,可以通過調整喉位(調整聲音通道的長度)、假聲帶間距、口咽部形狀、會厭形狀、舌頭位置和口型等方式進行。其中,加粗的兩項對共振峰的影響很大(我感覺的)。 了解了這些知識,那么我們再回頭分析一下之前說的第(二)、(三)和(四)項問題。 第(二)項,韻母變形。很好理解,就是口形由發(fā)“o”的狀態(tài)變成了發(fā)“a”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種情況,多是由于歌手比較激動,需要唱出大音量和力度感,所以會下意識的張大嘴,使聲音聽起來更響更有力。偶爾的出現(xiàn)并不算什么,但長期出現(xiàn)就有一點點別扭了。此外,很多時候韻母變形不會變的這么明顯,但會令人有一點不適,這應該是由于一些口舌動作(如降低舌頭后部,保持吞雞蛋的樣子)導致共振峰微微偏移出了該韻母應屬的區(qū)域,但又沒偏太多,所以聽起來能辨別唱的是什么字,但又有些含糊不清。 第(三)項,鼻腔缺失。意思是,由于軟腭抬高堵住了鼻腔,鼻腔沒有共振。自己在圖中找軟腭吧。 鼻腔的共振通常是不必要出現(xiàn)的,但在有n、ng和m的情況下,必須使鼻腔參與發(fā)聲,才能清晰的發(fā)出這幾個韻母(聲母),這就是為什么n和ng被稱為鼻音及后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