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預防保健調理技術培訓內容具體包括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砭術、食療養(yǎng)生、中醫(yī)傳統(tǒng)運動、穴位貼敷、熏洗等養(yǎng)生保健技術方法,更加詳細的請看以下內容。
一、職業(yè)道德
1、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的行為活動應該遵循的行為與準則。
2、在一般活動中,道德是社會輿論和個人行為準則來支撐的。
3、職業(yè)道德是道德在職業(yè)活動中的具體反映。
4、職業(yè)道德是一種職業(yè)規(guī)范,受社會普遍認可。
5、職業(yè)道德沒有實質的強制性。
6、職業(yè)道德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
7、職業(yè)道德總是要鮮明的表達職業(yè)義務、職業(yè)責任、以及職業(yè)行為上的準 則
8、職業(yè)道德始終是在階級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下存在和發(fā)展的。
9、職業(yè)道德與各種職業(yè)要求和職業(yè)生活結合,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10、職業(yè)守則的包括愛崗敬業(yè)、文明服務、團結協(xié)作、禮貌待人。
11、熱情服務、禮貌待人、尊重賓客、語言文明屬于文明服務。
12、職業(yè)道德是用來調節(jié)從業(yè)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 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形象。
13、職業(yè)道德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xiàn)。
14、認真嚴謹、忠于職守屬于預防保健調理師職業(yè)守則。
15、制度、公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是職業(yè)道德的表現(xiàn)形式。
16、文明服務的具體要求是尊重賓客、熱情服務、語言文明、真誠奉獻。
17、道德是人們應當遵循的行為原則和標準。
18、預防保健調理師文明服務包括談吐文雅、言而有信、舉止大方、態(tài)度和 藹。19、預防保健調理師應該熱愛本職工作、平等愛人、熱情服務、誠信服務。
20、職業(yè)道德的范圍可以調節(jié)從業(yè)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yè)、行業(yè)內部人員 的凝聚力。
二、中醫(yī)基礎理論
1、確立中醫(y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為*醫(yī)藥發(fā)展奠定基礎的著作是《黃帝 內經》。
2、標志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確立,為臨床中醫(yī)學發(fā)展的奠基之作是《傷 寒雜病論》。
3、中醫(yī)學的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書,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諸病源候 論》。4、陰陽學說是中醫(yī)理論的總綱。
5、五行學說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間架結構。
6、陰陽的相關性可以概括事物或現(xiàn)象的對立關系,二者之間必須是相互聯(lián) 系的。7、對兩個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陰陽屬性劃分,是有一定原則的。這是陰陽屬性 的規(guī)定性的內涵。
8、事物的陰陽屬性隨著時間、地點、及對立面的變更,則其屬性也隨之改 變,是指陰陽的相對性。
9、"在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是指陰陽的可分性。
10、"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是陰陽的互根 互用的內涵。
11、"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揭示了陰陽間的陰陽的互 根互用。
12、具有"滋潤、下流"性質,是五行中水的特性。
13、五行中木行具有"曲直生長"的特性
14、五行中土對于火的關系是為子。
15、為母是五行中土對于金的關系。
16、五行中土對于木的關系是所不勝。
17、五行中土對于水的關系是所勝。
18、五行結構系統(tǒng)中,一行對另一行克制太過稱作相乘。
19、五行結構系統(tǒng)中,"反克"又叫作相侮。
20、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是氣。
21、無形的、流動的、精微物質、升騰的對氣的描述。
22、化生、貯藏精氣,是五臟的功能。
23、受納、腐熟水谷;傳化、排泄糟粕是六腑的功能。
24、心之苗為舌。
25、心是依靠心氣推動血液運行的。
26、心藏神的物質基礎是心血。
27、汗由津液轉化而成。
28、"君主之官"是心臟。
29、稱為"華蓋"的是肺。
30、肺依靠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的。
31、肺在志是悲。
32、肺之液是涕。
33、脾統(tǒng)血主要是脾氣的脾氣固攝作用。
34、脾在體是肌肉。
35、脾之志為思。
36、喜燥惡濕是脾的生理特點。
37、肝能調暢氣機的原因是喜條達惡抑郁。
38、肝在體為筋。
39、為全身陰液之根本的是腎陰。
40、為人體陽氣之根本的是腎陽。
41、大腸的功能是傳導變化。
42、主"決斷"是膽腑的功能。
43、膽為"中正之官"
44、"太倉"指胃。
45、"如霧"是對上焦功能的概括。
46、"元神之府"是腦。
47、膽既屬于六腑之一,又屬于奇恒之腑。
48、"陰液互生"是指肺與腎的關系。
49、肝腎同源、乙癸同源、疏泄與封藏互調節(jié)、母子相生是對肝腎關系的描述。50、氣對各臟腑經絡功能的激發(fā),血液運行的推動作用,是氣具有很強活力 流動著的物質性質決定的。
51、氣升提控制有使內臟位置保持相對恒定的作用。
52、元氣是人體基本的、屬于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的氣。
53、元氣分布的部位是行于全身各處。
54、宗氣還叫做大氣。
55、全身氣運動流行的起始部位在上氣海。
56、脈管稱做"血府"。
57、把水谷精微轉化為津液氣能生津的作用。
58、津液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yǎng)物質屬津能載氣的作用。
59、津液的輸布、排泄,也要依賴氣化功能。這屬于氣能行津的范疇。
60、氣能控制津液在體內維持一定的量,是氣能攝津的作用。
61、血液滲出脈外發(fā)揮濡養(yǎng)作用是血能化津。
62、營血不單純指"營氣"。
63、營氣運行的起點在中焦。
64、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是十二正經。
65、能聯(lián)絡、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是奇經八脈。
66、與腦、髓密切相關的是督脈。
67、與人體眼瞼開合相關的經脈是陰陽蹺脈。
68、督脈與男子生殖機能密切相關的經脈。
69、痛在頭項部及后頭部為太陽經病變。
70、精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71、使先天之精傳代(遺傳)是精的生殖繁衍后代功能發(fā)揮的作用。
72、腎中精氣上交于心屬于精能養(yǎng)神。
73、心神內守,精氣封藏而不妄泄是神能統(tǒng)精的內涵。
74、悲憂情志歸屬肺。
75、驚恐分屬腎。
76、思是脾的情志。
77、宗氣貫心脈,對于心來說屬于氣的氣入運動方式。
78、狹義的氣化是指三焦氣化。
79、產生一定的陽熱游行出入,溫煦于表里之間,統(tǒng)氣機,司轉化,主一身 半表半里是少陽經的氣化。
80、由于手足三陽經都循行于頭部,故頭又稱作諸陽之會。
81、耳廓上有全身臟器和肢體的反應點耳與全身都有聯(lián)系。
82、人迎脈是足陽明胃經。
83、能反映胃氣、宗氣、脈氣盛衰的部位是虛里。
84、皮毛與肺關系密切。
85、六氣是人類賴以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86、風為陽邪,是因為輕揚向上向外。
87、汗出惡風是風性開泄所致的臨床表現(xiàn)。
88、風邪致病出現(xiàn)"頭頸強痛",是易襲陽位的致病特點所為。
89、導致毛竅收縮,腠理閉寒是寒邪的寒性收引致病特點。
90、寒邪直中脾胃,可見嘔吐清涎,泄瀉清稀等癥是陽氣失于溫煦氣化的原 因。91、病見高熱、心煩、面赤、脈洪數,是暑邪的暑性炎熱所致。
92、癥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是暑邪是傷津的致病特點。
93、暑邪侵人見四肢倦怠,胸悶,頭重如裹是挾濕原因。
94、傷暑患者常出現(xiàn)氣短乏力,頭暈惡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癥的機理 是耗氣。
95、濕邪困脾見泄瀉、尿水、水腫是因為濕傷陽氣。
96、感受濕邪常見頭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發(fā)沉,產生的原因是濕阻氣機。97、"燥性干澀"傷津液的機理是耗傷津液。
98、具有明顯季節(jié)性的六淫邪氣是暑。
99、火邪使血液運行加速屬于生風動血致病特點。
100、痰濁犯胃可致梅核氣。
101、請判斷脾虛不能健運,水濕留帶,積聚成痰飲,是虛中挾實。
102、食積而致大便泄瀉是真實假虛證候。
103、陰盛的病理改變是寒實。
104、陽盛的病理改變是實熱。
105、陰虛的病理改變是虛熱。
106、陽虛的病理改變是虛寒。
107、發(fā)生陰陽互損的生理機制是陰陽依存互根。
108、心前區(qū)憋悶刺痛的病理機制是瘀血阻滯。
109、導致精神萎靡不振,思維遲鈍的機理是心神不足。
110、飲食的消化障礙是脾的脾虛不運功能失調。
111、生長發(fā)育遲緩是腎臟發(fā)生了腎精不足的病理改變。
112、"口苦"是膽的膽氣上逆病理改變的外在證候。
113、"多食善饑"是胃腑發(fā)生了腐熟亢進的病理改變。
114、小腸的病變可致"腸鳴、泄瀉"。
115、小腸的病理改主可致小便不利。
116、肺的功能失調易致心血瘀阻。
117、脾的病變可影響于肺成為貯痰之器。
118、肝陽亢盛,可灼腎臟陰液。
119、脾陽虛先影響腎臟的陽氣。
120、生命即將終絕是經絡病機的經絡氣血衰竭狀態(tài)。
121、能導致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功能活動低下,是氣的推動功能失調。
122、氣虛自汗是氣的固攝功能失調。
123、體內津液不足而致的皮膚干燥瘙癢,其病理機制是津枯血燥。
124、津液不足導致血液流動滯澀的機理是津虧血瘀。
125、腎精虧損不足出現(xiàn)的筋骨痿軟,齒搖發(fā)脫是生長發(fā)育功能失調所致。
126、重病病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閉口張,手撒遺尿是失神病理狀態(tài)。127、"機體病變的客觀表現(xiàn),是判斷疾病、進行辯證的主要而原始的依據。" 是癥的內涵。
128、我國現(xiàn)存早的醫(yī)學專著是《黃帝內經》。
129、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 《金匱要略》。
130、中醫(y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131、中醫(yī)精氣神學說中"神"的含義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
132、中醫(yī)精氣神學說的"精"是指腎中所藏之精。
133、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辨證法思想。
134、事物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是有條件的。
135、《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說明陰陽之間的 互根互用。
136、根據"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法則,治宜壯水制火。
137、病先見持續(xù)高熱,面紅目赤,后突然見肢厥面白,脈微欲絕,證屬重陽必 陰。138、"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屬于陰陽的轉化
139、古人提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旨在強調調養(yǎng)四時陰陽的重要性。140、"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由于陰陽之間互根互用關系的失常。
141、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調理陰陽。
142、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若土氣不足,則木乘土,水侮土。
143、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心火不足,腎水可乘之、木火刑金、肝木乘 土、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144、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火為土之母、水為火之所不勝、木為水之子、金為土 之子。
145、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制定的治療法則培土生金、培土制水、瀉心 火以降肝火、補金以生水。
146、肝火犯肺,屬于木侮金。
147、金氣不足,反為木氣所衰,屬于已之所勝,輕而侮之。
14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木乘土。
149、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甘則傷脾。
150、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咸則傷腎。
151、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酸則傷肝。
152、按五行生克規(guī)律,五味入五臟,多食苦則傷心。
153、五味中入肝的是酸。
154、五味中入肺的是辛。
155、面色青,喜食酸味,脈見弦,可診為肝病。
156、臟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
157、臟象學說主要是研究臟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系。
158、《素問.五臟別論》稱為"實而不能滿者"是指六腑。
159、藏精氣而不瀉、可行氣于腑、實體性器官、病則多虛證,均為五臟具有 的共同特點。
160、六腑具有的共有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161、"命門之火"是指腎陽。
162、"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是因為心主神志。
163、肺者,氣之本、肝者,罷極之本、脾者,倉稟之本、腎者,封藏之本。
164、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是關系著調氣機暢。
165、癥見惡寒、發(fā)熱、鼻塞、咳嗽、氣喘、脈浮、其證屬肺氣失宣。
166、"決瀆之官"是指三焦。
167、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的內臟是三焦。
168、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衛(wèi)氣、主通調水道、主治節(jié)。
169、下列那一項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血。
170、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是氣機調暢。
171、心和肝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血液運行和精神情志活動。
172、脾和腎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資生、促進。
173、肺和脾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174、心和腎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陰陽升降,相互既濟。
175、肺和腎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76、肝和腎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精血的相互滋生、轉化。
177、胃的特性之一是喜潤惡燥主降。
178、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的上升與輸布。
179、對全身各臟腑起著溫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腎陽。
180、病人因生氣后,覺胸脅痞滿,惡心嘔吐,噯氣不舒,其證屬肝氣犯胃。
181、臟與臟之間主要表現(xiàn)為氣血關系的是心與肺。
182、奇恒之府包括脈、骨、髓、女子胞。
183、水谷之海是指胃。
184、"水火之宅"是指腎。
185、疾病的發(fā)生歸結到一點,這就是人體陰陽失調。
186、中醫(yī)學概念中的"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187、氣與血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生化與運行方面。
188、人體基本、重要的氣是元氣。
189、元氣的化生來源于腎精。
190、營氣的生理功能是構成血液。
191、化生血液的基本的物質是水谷精微。
192、脾胃之氣屬于中氣。
193、運行于脈外而散行于全身的氣是衛(wèi)氣。
194、"血為氣之母"主要是指血能養(yǎng)氣。
195、津液的輸布主要依靠心肝脾肺腎三焦的綜合作用來完成的。
196、痰與飲的區(qū)別主要在濃度較大較粘稠者為痰,濃度較小較清稀者為飲。
197、風邪的致病特點是其性開泄。
198、"風性善行而數變"的"善行",是指風邪致病病位行無定處。
199、風為百病之長是指六淫多附于風邪侵犯人體。
200、寒邪的致病特點是其性凝滯。
201、燥邪易傷肺。
202、濕邪致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是由于濕性粘滯,不易祛除。
203、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點是易耗氣傷津。
204、淤血致病的臨床表現(xiàn)唇甲色淡、肌膚甲錯、刺痛拒按、腫塊固定。
205、氣機升降的樞紐是脾胃。
206、肺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氣機升降方面。
207、心與肺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氣血互用方面。
208、"腎為氣之根"主要是指腎納氣以助肺。
209、扶正法邪同時并用的原則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210、以補開塞屬于從治法。
211、熱者寒之屬于正治法。
212、塞因塞用適用于真虛假實。
213、寒因寒用適用于真熱假寒。
214、通因通用適用于瘀血崩漏。
215、《傷寒論》中"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 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屬熱因熱用治法。
216、臨床病證的虛實,主要取決于正邪的消長。
217、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取決于正氣的強弱。
218、疾病的各種病理變化,均可概括為陰陽失調。
219、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構成本原是氣。
220、氣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221、精氣生萬物的機理是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合和。
222、精氣神學說中所謂的"精"主要指腎中所藏之精。
223、天、地、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氣。
224、精氣神學說中的"神"主要指人體內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
225、精氣神學說中特別重視神的作用。
226、陰陽屬性的征兆是水火。
227、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
228、天地陰陽二氣交感是萬物發(fā)生和變化的根由。
229、"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說明陰陽的對立制約。
230、"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說明陰陽的互用。
231、"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說明陰陽的互根互用。
232、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五臟中屬于陰中之陽的臟是肝。
233、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五臟中屬于陽中之陰的臟是肺。
234、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五臟中屬于陽中之陽的臟是心。
235、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五臟中屬于陰中之至陰的臟是脾。
236、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五臟中屬于陰中之陰的臟是腎。
237、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屬于陰中之陰的是前半夜。
238、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屬于陽中之陰的是下午。
239、根據陰陽屬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屬于陰中之陽的是后半夜。
240、可用陰陽互根互用來解釋的是陰損及陽。
241、"陽病治陰"的方法適用于陰虛陽亢。
242、"陰病治陽"的方法適用于陽虛陰盛。
243、以補陰藥為主,適當配伍補陽藥的治療方法屬于陽中求陰。
244、把"脾"歸屬土,主要采用的是取象比類法。
245、"亢則害,承乃制"說明五行間的制化。
246、脾病傳腎屬于相乘。
247、屬于"子病犯母"的是肝病及腎。
248、據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立的治法是培土生金。
249、"瀉南補北"法適用于腎陰虛而心火旺。
250、屬中醫(yī)學一般思維方法的是比較、演繹、類比。
251、藏象的基本含義是藏于內的臟腑及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
252、藏與象之間的關系哪項是錯的象變決定藏變。
253、五臟生理功能的特點是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254、下列哪項不屬于奇恒之腑三焦。
255、機體的生長發(fā)育主要取決于腎中精氣的充盈。
256、天癸的產生主要取決于腎中精氣的充盈。
257、促進性機能成熟的物質是天癸。
258、成人牙齒松動,過早脫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腎精虧損。
259、"腎氣不固"的臨床表現(xiàn)小便失禁、早泄、滑精、帶下清稀而多。
260、"水臟"是指腎。
261、《素問.水熱穴論》稱為"胃之關"的是腎。
262、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納氣。
263、腎不納氣主要是由于腎的精氣不足。
264、與腦髓充盈關系密切的臟是腎。
265、主司二便的臟是腎。
266、易導致腎氣不固的情志因素是恐。
267、"命門火"實際上是指腎陽。
268、脾主運化是指運化水谷和水液。
269、具有化濕而惡濕特點的臟是脾。
270、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礎是脾主運化水谷精微。
271、脾統(tǒng)血主要是指控制血液在脈道內運行。
272、四肢肌肉的壯實主要取決于脾主運化功能。
273、脾統(tǒng)血的作用機制是氣的固攝作用。
274、與脾相表里胃。
275、脾其華在唇。
276、肺主氣,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功能。
277、肺朝百脈是指百脈之血匯聚于肺,經氣體交換,輸布全身。
278、肺的宣發(fā)功能排出體內濁氣、宣發(fā)衛(wèi)氣、將津液輸布全身,外達皮毛、 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279、肺的通調水道功能主要依賴于肺主宣發(fā)和肅降。
280、肺主治節(jié)是指對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81、心在體合脈、脾在體合肉、肝在體合筋、腎在體合骨。
282、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氣。
283、宣發(fā)衛(wèi)氣的臟是肺。
284、將水谷精微布散于皮毛的臟是肺。
285、人的視覺功能,與下列哪項關系為密切肝的藏血功能。
286、有"血之府庫"之稱的是肝。
287、對肝主疏瀉影響大的情志活動是怒。
288、梅核氣的形成是由于痰氣交阻于咽喉。
289、"堵風掉眩"皆屬于肝。
290、五臟六腑之大主是心。
291、"血府"是指脈。
292、心對血液的主要作用是運行血液。
293、心主神志主要的物質基礎是血液。
294、舌為心之苗、汗為心之液、心為神之舍、心其華在面。
295、膽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依賴于肝主疏泄功能。
296、全身"元氣"和"水液"運行的通道是三焦。
297、稱為"水谷氣血之海"的是胃。
298、腦為元神之府、靈機記性在于腦、腦為髓海、腦為奇恒之府之一。
299、既屬"五體"又屬"奇恒之府"的是脈。
300、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的醫(yī)家是李時珍。
301、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
302、涎、涕、淚、唾,均屬"五液"。
303、腦為髓之海、沖脈為血海、胃為水谷之海、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
304、"命門"一詞始見于《靈樞》。
305、屬于表里關系的臟腑是脾與胃、肝與膽、肺與大腸、腎與膀胱。
306、"水火既濟"是心腎關系。
307、具有調節(jié)女子行經,男子排精功能的兩臟是肝與腎。
308、調節(jié)全身氣機主要是肺與肝。
309、精血同源是指哪兩臟的關系肝與腎。
310、聯(lián)結心主血脈和肺司呼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宗氣。
311、六腑中與情志中怒有關的臟腑是膽。
312、"上焦如霧",實際是指何項作用心肺的輸布氣血。
313、中焦的功能實際是指脾胃的整個運化功能。
314、肝者,將軍之官、肝藏血,血舍魂、人臥血歸于肝、諸風掉眩,皆屬 于肝。315、諸氣者,皆屬于肺、心主身之血脈、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腎為氣之根。
316、與"氣虛"關系大的三個臟腑是肺、脾、腎。
317、腹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瀉,水腫者,多屬脾腎陽虛。
318、喜潤,以降為順的臟腑是胃。
319、病人腹脹,下午尤甚,納差、便溏 3 個月,近來伴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無力。診為心脾兩虛。
320、患者平素沉默寡言,性格內向,近月余觀精神過度抑郁,胸悶太息, 納呆腹脹,泄瀉。診為肝脾不調。
321、患者素體虛弱,自汗易感冒,近 2 年呼吸困難,活動則氣喘,呼多吸少。診為腎不納氣。
322、積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氣街的氣是宗氣。
323、激發(fā)整個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功能是氣的推動作用。
324、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的物質基礎是元氣。
325、推動人體生長發(fā)育及臟腑機能活動的氣是元氣。
326、具有溫煦臟腑、潤澤皮毛、控制汗孔開合等功能的氣是衛(wèi)氣。
327、易于感冒,是氣的什么功能減弱的表現(xiàn)防御作用。
328、生命基本的特征是氣化。
329、機體內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過程實際上是指氣化。
330、體內液態(tài)物質的運行、輸布和排泄,主要依賴氣的哪些功能的配合推 動與固攝。331、臨床上,常從"虛里"處的搏動狀況可以察其盛衰的氣是宗氣。
332、與人的睡眠有密切關系的氣是衛(wèi)氣。
333、構成臟腑經絡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之氣。
334、與視、聽、言、動的強弱關系密切的氣是宗氣。
335、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336、氣的運動受阻,運動不利時,稱為氣機不暢。
337、具有司腠理開合功能的氣是衛(wèi)氣。
338、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元氣。
339、與肺主一身之氣密切相關的是宗氣。
340、一身氣機的樞紐為脾胃。
341、出現(xiàn)惡寒喜暖,是氣的哪一項功能失常溫煦作用。
342、臨床出現(xiàn)自汗、多尿、出血、遺精等癥,是氣的固攝作用功能減退。
343、影響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或出現(xiàn)早衰,是氣的推動與調控作用功能失常。
344、形成多種代謝異常的病變,是氣的氣化失常。
345、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血。
346、血的生成與哪個臟腑的關系密切脾胃。
347、充養(yǎng)腦髓、滑利關節(jié)的主要是液。
348、津液輸布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349、"吐下之余,定無完氣"的理論根據是津能載氣。
350、治療大出血時,用益氣固脫之法,其機理在于氣能攝血。
351、與血的運行沒有直接關系的臟是腎。
352、治療血虛證時,常在補血藥中配用益氣之品的機理是氣能生血。
353、治療血瘀證時,常酌配補氣、行氣藥物的依據是氣能行血。
354、推動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是心氣。
355、與人體水液代謝關系密切的臟腑是腎。
356、治療出血證時用補氣藥物的機理是氣能攝血。
357、在機體內,除血液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體都屬于津液的范疇。
358、液的灌注部位,臟腑、骨節(jié)、腦、髓。
359、脾、胃、小腸、大腸與津液的生成關系密切。
360、津液的排泄途徑是汗、尿、糞、呼氣。
361、氣逆導致吐血的生理學基礎是氣能行血。
362、大出血時往往導致氣脫,其生理學基礎是血能載氣。
363、臨床上行氣與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論依據是氣能行津。
364、臨床上治療多汗、漏汗時,可采用補氣之法,其機理在于氣能攝津。
365、臟腑氣機升降運動中肺脾腎為重要。
366、氣的出入運動不及而結聚于內稱為氣結。
367、"上氣海"是指膻中。
368、營氣通過何種途徑循行于全身十四經脈。
369、晝行于陽,夜行于陰的氣是衛(wèi)氣。
370、五臟之真精是何氣之分體元氣。
371、《讀醫(yī)隨筆》稱為"動氣"的是宗氣。
372、氣不攝津的范疇有多汗、多尿、漏汗、遺尿。
373、"奪血者無汗"的生理基礎是津血同源。
374、與氣能攝血相關的臟是脾。
375、津液排泄途徑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尿。
376、"見痰休治痰而治氣"的理論基礎是氣能行津。
377、營氣與衛(wèi)氣的共同特點來源相同。
378、氣與血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生化與運行方面。
379、氣逆、氣陷、氣滯、氣結屬于氣機失調。
380、稟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質,稱為先天之精。
381、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
382、氣感應傳導信息以維系機體的整體聯(lián)系稱為氣的中介作用。
383、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谷之精。
384、了解臟腑精氣充實與否的重要標志是神。
385、津液與血液之間互相滋生、相互轉化稱為津血同源。
386、人體內何為物質新陳代謝的調控與主宰神。
387、形體指的是"神之宅"。
388、在血虛病變的治療中,通常補氣,理論依據是氣能生血。
389、經絡系統(tǒng)中,與臟腑有直接絡屬關系的是十二經脈。
390、經絡系統(tǒng)中,"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的為正經。
391、大多循行于人體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徑路的是經脈。
392、具有聯(lián)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jié)運動作用的是經筋。
393、能調節(jié)十二經脈氣血,主要與奇恒之腑間關系密切的是奇經。
394、具有"溢奇邪"、"通榮衛(wèi)"作用的是孫絡。
395、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徑路和交接順序的是正經。
396、分別起自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的是經別。
397、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jié)的體系是十二經筋。
398、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是皮部。
399、內踝上八寸處以下,循行于下肢內側中線的經脈是足太陰脾經。
400、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心包經。
401、上達頭部巔頂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
402、"頭為諸陽之會"是由于同名的手足三陽經均在頭面部交接。
403、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形式為循環(huán)貫注。
404、不與臟腑連屬的是帶脈。
405、具有表里關系的是手太陽與手少陰
406、在十二經氣血循環(huán)流注中,與足厥陰肝經終端相接的是手太陰肺經。
407、與手太陰肺經的起點相接的是足厥陰肝經。
408、十二經脈中,多氣多血的經脈是手足陽明經。
409、十二經脈中,哪條經脈在體表循行長,經過部位多足太陽膀胱經。
410、環(huán)繞口唇的經脈是胃經、肝經、沖脈、任脈。
411、入于上齒中者為足陽明胃經。
412、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均會于大椎穴。
413、具有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聯(lián)系作用的是經別。
414、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中足陽明→足少陽→足厥陰→是錯誤的。
415、十二經脈氣血充盛有余時,則滲注于奇經
416、與月經關系密切的奇經是沖脈、任脈。
417、十二經脈中,循喉嚨,挾舌本的是足少陰腎經。
418、奇經八脈中與任脈在咽喉部相會的是陰維脈。
419、奇經八脈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陰陽"作用的是陽蹺脈、陰蹺脈。
420、任脈的終點是在目眶下。
421、具有濡養(yǎng)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功能的經脈是陽蹺脈、陰蹺 脈。422、對全身細小的絡脈起著主導作用的是別絡。
423、體質是指人體的身心特征。
424、觀察和測量身體各部件的大小、形狀、勻稱程度,以及體重、胸圍、 肩寬、骨盆寬度和皮膚與皮下軟組織情況可判斷體格。
425、衡量體格的重要指標是體型。
426、過食生冷寒涼,易形成脾氣虛體質。
427、理想的體質應為陰陽平和質。
428、具有亢奮、偏熱、多動等特征的體質為偏陽質。
429、具有抑制、偏寒、多靜等特征的體質為偏陰質。
430、素體陰虛陽亢者,受邪后多從熱化。
431、素體陽虛陰盛者,易致邪從寒化。
432、屬于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是瘀血。
433、易襲陽位,具有升發(fā)向上特性的邪氣是風邪。
434、六淫中易導致疼痛的邪氣是寒邪。
435、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寒邪直中臟腑。
436、六淫中具有病程長,難以速愈的邪氣是濕邪。
437、其性趨下的病邪為濕邪。
438、濕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點是損傷陽氣。
439、致病后可出現(xiàn)各種穢濁癥狀的邪氣是濕邪。
440、燥邪致病易損傷人體津液。
441、溫燥病的發(fā)病季節(jié)一般是夏末秋初。
442、六淫中易致腫瘍的是火邪。
443、屬火邪的致病特點易傷津耗氣、易生風動血、易擾亂神明、易致腫瘍。
444、易致肝風內動的是熱邪。
445、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點傷津。
446、六淫致病,季節(jié)性強的邪氣是暑邪。
447、虛邪是指致病邪氣的通稱。
448、只有外感而無內生的邪氣是暑邪。
449、具有升散而又挾濕特性的邪氣是暑邪。
450、根據五行學說,按照相生順序排列的為木火土金水。
三、中醫(yī)診斷
1、氣滯血瘀精傷血少之證往往見澀脈。
2、相反的兩種脈象有遲脈與數脈、浮脈與沉脈、滑脈與澀脈、緊脈與緩脈。
3、浮滑脈的主病多為風痰。
4、脈來去俱盛,三部舉按均有力,是實脈。
5、滑數脈主病常為痰熱痰火。
6、沉澀脈的出現(xiàn)常為寒凝血瘀。
7、脈率遲緩,時見一止,止無定數的脈象是結脈。
8、脈象浮而細軟稱為濡脈。
9、腹部腫塊時聚時散按之無形痛無定處者,為瘕聚。
10、腹中腫塊,痛無定處,按之無形,聚散不定,病屬氣滯。
11、右肋下捫及腫塊,硬而凹凸不平,疼痛拒按,提示肝癌。
12、按虛里除外,按之應手、動而不緊、從容和緩、節(jié)律整齊均屬正常。
13、右側少腹部按之疼痛,重按突然放手后疼痛劇烈的,多見于腸癰。
14、腹內腫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痛有定處,多為癥積。
15、心下或胃脘,痞塞不適和脹滿按之柔軟或按之較硬,但滿不痛者是虛痞。
16、腹部按診,局部灼熱痛不可忍者為內癰。
17、身熱初按熱盛久按熱反轉輕者屬熱在表。
18、屬于正常范圍的脈象是滑脈。
19、《瀕湖脈學》所載病脈有27種。
20、在廿八脈中,具備沉實大弦長形象特點的脈是牢脈。
21、氣血兩虛證不易見澀脈、
22、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是屬動脈。
23、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是為魚翔脈。
24、弱脈與濡脈的共同特征是細而無力。
25、緊脈、促脈、滑脈、澀脈主宿食。
26、素體痰盛而感受外邪者的脈象是浮滑脈。
27、由于氣候的影響,平脈在秋季應稍浮。
28、脈來數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所指的脈是促脈。
29、肝膽病痛病痰飲病常見的脈象是弦脈。
30、微弱濡脈屬細脈的相似脈。
31、脈有胃氣主要的表現(xiàn)為從容和緩流利。
32、芤脈的脈象是浮大無力,按之中空。
33、芤脈與革脈的相同特點是浮而中空。
34、怪脈、敗脈、絕脈、死脈都屬于真臟脈。
35、脈形短而圓,滑數有力之脈是動脈。
36、細脈的主病氣虛、血虛、濕病、勞損。
37、典型的虛脈特征是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38、虛脈與浮脈的主要區(qū)別是力量的不同。
39、伏脈、沉脈、弱脈、牢脈屬于沉脈類。
40、脈來去俱盛,三部舉按均有力是實脈。
41、緩脈亦為平人之常脈。
42、動脈、弦脈、緊脈、伏脈主痛。
43、澀脈主病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傷精、血少。
44、痰飲癥多見弦脈。
45、動脈、促脈、疾脈、數脈,脈率均在一息五至以上。
46、滑脈與動脈的二種脈象是相通的。
47、滑數脈的主病是痰熱證。
48、脈在皮膚,浮數之極,至數不清是釜沸脈。
49、浮緊脈主病是太陽傷寒。
50、目部的心臟相關部位是內外眥的血絡。
51、斑禿屬于血虛受風。
52、小兒食指絡脈,色鮮紅者主表證。
53、臟腑病變可反映于舌面,舌兩側多反映肝膽的病變。
54、淡白舌的主病是陽虛證。
55、舌降少苔而潤,屬于氣分熱盛。
56、短縮舌和萎軟舌的共同病機是氣虛俱虛。
57、觀察舌形包括胖大、腫脹、短縮、裂紋。
58、舌體腫脹,青紫晦暗者是中毒。
59、舌尖芒刺,屬于心火亢盛。
60、鏡面舌的形成病機是胃無生發(fā)之氣。
61、太息多因肝氣郁結。
62、神志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為譫語。
63、語言錯亂、言后自知,為錯語。
64、咳聲重濁,痰稀色白為痰濕。
65、咳聲清脆者多屬燥熱。
66、病態(tài)呼吸的臨床表現(xiàn)哮、喘、少氣、短氣
67、尿液散發(fā)爛蘋果味多見于消渴病危重期。
68、動脈的主病為驚。
69、濡脈的主病是濕證。
70、氣滯血瘀的痛癥可見澀脈。
71、弱脈與濡脈的共同特點是脈來無力。
72、澀脈的主病血少、氣滯、血瘀、濕阻。
73、辨別表證和里證首先應審察寒熱。
74、表寒癥的臨床表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無汗。
75、但熱不寒、但寒不熱、苔黃、脈沉,均為里證的特點。
76、陰虛證的表現(xiàn)低熱潮熱、兩顴潮紅、口燥咽干、舌紅少苔。
77、陽虛證的典型表現(xiàn)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舌暗脈細、大汗淋漓
78、引起血瘀的常見因素寒凝、氣滯、氣虛、外傷。
79、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的共同癥狀是便溏肢倦。
80、胃陰虛的飲食方面的特征是饑不欲食
81、胃寒證一般見于胃脘冷痛。
82、嘔吐酸腐食物首先應考慮食滯胃脘。
83、肝陽上亢頭痛的特點是脹痛。
84、陰虛動風證的臨床特點是手足蠕動。
85、肝氣郁結證一般會出現(xiàn)情志抑郁、咽部異物感、胸脅脹痛、視物模糊。
86、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的共同兼癥是失眠。
87、脾病的常見癥狀腹脹腹痛、惡心噯氣、泄瀉、出血。
88、腎精不足證會出現(xiàn)齒搖發(fā)落、腰膝酸軟、健忘恍惚、耳鳴耳聾。
89、腎陽虛的表現(xiàn)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面色黧黑、滑精早泄。
90、肝郁乘脾可見大便先干后稀。
91、中氣下陷證多見于小便失禁。
92、癇病的病機是肝風挾痰。
93、一生不變的面色主色。
94、隨氣候和生活條件而改變的面色是客色。
95、出現(xiàn)瘀血證時,面部顏色可見黑色、青色。
96、面色萎黃是面黃枯槁無光。
97、黃疸可見白睛變黃。
98、痿證是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
99、胃在舌分屬部位是舌中。
100、心在舌分屬部位是舌尖。
四、經絡腧穴
1、《黃帝內經》著作標志著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
2、十二經脈的命名主要結合了臟腑、手足、陰陽等方面的內容。
3、足三陰經從開始部位至內踝上 8 寸的分布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 在后。
4、分布于胸腹第二側線的經脈是足陽明胃經。
5、上肢內側面,經脈正確分布順序是肺經、心包經、心經。
6、足三陽經總的循行規(guī)律是從頭走足。
7、十二經脈中,陰經與陽經多在四肢末端部位交接。
8、十二經脈中,陽經與陽經交接部位在頭部。
9、陽脈之海指的是督脈。
10、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屬中,屬"火"的是少府。
11、心包經的原穴是大陵。
12、腧穴可分為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13、在下列經脈中,起于中焦的是肺經。
14、治療胃心胸疾病,公孫配內關。
15、八脈交會穴中,主治心、胸、胃部疾患的是內關、公孫。
16、特定穴中治療臟病一般多用俞穴。
17、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病。
18、手陽明經、足陽明經的交接部位在鼻翼旁。
19、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接部位是目內眥。
20、沿腹中線旁開 5 分,胸中線旁開 2 寸到達鎖骨下緣的經脈是足少陰腎經。21、腹部正中線旁開 2 寸的經脈是足陽明胃經。
22、足厥陰肝經繞陰部。
23、手少陽三焦經行于前臂兩骨之間。
24、手太陽小腸經繞肩胛。
25、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巔頂痛好選用太沖。
26、百會穴在頭正中線上,其具體位置在入前發(fā)際 7 寸。
27、屈肘時,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的腧穴是少海。
28、內踝高點上 3 寸,脛骨內側面的后緣是三陰交。
29、犢鼻穴下 3 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是足三里。
30、神闕穴旁開 2 寸處的腧穴是天樞。
31、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jié)之間的腧穴是肩髃。
32、手三里穴位于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當曲池穴下 2 寸處。
33、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的穴位是尺澤。
34、位于第 1、2 跖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中是太沖。
35、大腿外側正中,膝中上 7 寸是風市。
36、外踝高點上 3 寸,腓骨后緣是絕骨。
37、十四椎下旁開 3 寸的穴位是大腸俞。
38、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穴位是大陵。
39、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的穴位是曲澤。
40、期門穴的定位是鎖骨中線上,當第六肋間隙處。
41、治療胎位不正常用的腧穴是至陰。
42、治療盜汗或熱病汗不出,應復溜。
43、具有強壯保健作用,主治咳喘,肺癆諸虛百病的腧穴是膏肓俞。
44、治療乳少的穴位是少澤。
45、治療咽喉腫痛,用點刺出血的方法應少商。
46、主治虛脫,腸鳴腹痛,泄瀉等癥的腧穴是神闕。
47、治療目赤腫痛,應行間。
48、少商放血主治咽喉腫痛。
49、具有利膽、舒筋、寬脅作用的是陽陵泉。
50、取背、腰部腧穴適宜選用俯臥位。
51、體質是人體形與神的反應。
52、《靈樞.通天》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 陰陽平和之人。
53、患者形體消瘦,午后面色潮紅,口咽少津,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 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屬于陰虛體質。
54、在嚴寒的冬天,要"避寒就溫",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補陽氣。為陽虛體質。
55、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體倦健忘, 舌淡苔白,脈虛弱。見于氣虛體質。
56、氣虛體質的預防保健調理應避免久臥傷氣。
57、不宜久居陰暗潮濕環(huán)境的體質是痰濕體質。
58、氣郁體質的臨床表現(xiàn)是郁郁寡歡、胸悶不舒。
59、白蘿卜、荸薺、紫菜、海蜇、洋蔥等適合氣郁體質的臨床患者食用。
60、黑木耳、菠菜、胡蘿卜、牛肝、羊肝、甲魚等適合于血虛體質。
61、調理便秘較好的組穴是支溝、天樞。
62、與人體精神神志活動相關的有心、肝。
63、在腹部正中線上 3 寸,旁開 2 寸的腧穴是關門。
64、下焦如瀆。
65、真熱假寒屬于陰陽格俱。
66、虛實辨別疾病邪正的一對綱領。
67、血瘀體質要食活血化瘀的食物有油菜、慈姑、黑大豆。
68、中醫(yī)學中將精、氣、神稱為"三寶"。
69、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70、支溝穴具有熱病、便秘。
71、食欲不振的選穴是脾俞、胃俞、中脘、合谷。
72、屬于陽陵泉治療范圍的是小兒驚風、半身不遂、腳氣、脅痛、口苦、四 肢酸痛。
73、食積性腹瀉可采用的治療方法是通因通用。
74、中醫(yī)學在疾病的預防及保健調理方面,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治未 病的預防思想。
75、陰虛體質養(yǎng)生治則的補陰清熱,滋養(yǎng)肝腎。
76、氣的下降不及,應降反升屬于氣逆。
77、定位在手背第四、第五掌之間約在第四五掌指關節(jié)后方的腧穴是中渚。
78、陰平陽秘是指陰陽制約平衡。
79、氣為血帥是指氣能夠統(tǒng)帥血液在脈管中運行。
80、體陰而用陽之臟是肝。
81、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82、"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說明了陰陽的相互轉化。
83、脾陰中之至陰。
84、氣的推動作用對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及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起到重要作 用。85、肺病后期出現(xiàn)肺腎同病屬于母病及子。
86、與血液的關系密切的臟腑是肝、脾、腎、心。
87、"氣灌丹田"的"丹田"是指關元穴的位置。
88、陰虛火旺型失眠常用水泉、照海腧穴。
89、健康的皮膚更新周期 28 天。
90、指導患者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概念進行預防保健調理,因人是指 人的性別、籍貫、體質的不同。
91、津液形成的物質基礎是水谷精氣。
92、"吐下之余,定無完氣"的理論依據是津能載氣。
93、五色中屬土的是黃。
94、根據情志相勝法,大怒時可用哪種情志去制約悲。
95、陰虛火旺,屬于虛火。
96、正治與反治、治標與治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均屬治則的內容。
97、六淫中容易引起病程纏綿的邪氣是濕邪。
98、具有貯存血液作用的臟是肝。
99、大怒對人體氣機造成何種影響氣上。
100、"天癸"的產生取決于腎中精氣的充盈。
五、中醫(yī)體質
1、明確提出"中醫(yī)體質學說"概念的年份是 1978 年。
2、體質分為 9 種基本類型:平和型、氣虛型、陰虛型、陽虛型、濕熱型、氣 郁型、痰濕型、血瘀型、特稟型。
3、人體體質的形成的兩個基本因素是先天稟賦、后天調養(yǎng)。
4、氣虛體質常見表現(xiàn)的是氣短懶言、易出汗、易疲乏。
5、痰濕體質的特征是體形肥胖,腹部肥軟、常感到肢體酸困沉重、常感到 肢體酸困沉重。
6、中醫(yī)體質學的三個關鍵科學問題的是體質可分論、體質可調論、體病相 關論。7、陰虛體質的特征是體形偏瘦。
8、特稟體質的特征是過敏反應。
9、中醫(yī)體質的第二級預防是臨床前期預防。
10、目前的九種體質分類中,除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外,其余八種均為偏頗體 質。11、平和體質表現(xiàn)的是體態(tài)適中、面色紅潤。
12、體質與證候的區(qū)別是界定前提不同、研究內容不同、應用范疇不同。
13、因人制宜是中醫(yī)治病的重要原則。
14、辨體質論治是"治病求本"的具體體現(xiàn)和運用。
15、中醫(yī)體質的第三級預防是臨床預防。
16、氣虛體質之人,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
17、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邪能力,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可從體育鍛煉方 面采取措施。
18、藥物預防是避免疾病發(fā)生的有效措施。
19、痰濕體質總體特征是腹部肥滿。
20、陽虛體質的常見表現(xiàn)是平素畏冷,手足不溫。
21、血瘀體質表現(xiàn)的是臉上有鈔票紋,身上容易長斑,舌下靜脈容易瘀紫發(fā) 暗。22、氣虛體質經絡調養(yǎng)應常按氣海穴、關元穴。
23、平和體質經絡調養(yǎng)應常按涌泉穴、足三里穴。
24、平和質標準各條目得分相加之和≥17 分,同時其他 8 種體質得分均 10 分判定結果為基本是平和體質。
25、平和質標準各條目得分相加之和≥17 分,同時其他 8 種體質得分均 8 分判定結果為是平和體質。
26、平和質的特征體態(tài)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目光明亮。
27、氣虛質的特征疲乏、氣短、自汗。
28、陽虛質的特征陽氣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溫、面色晦暗。
29、陰虛質的特征陰液虧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熱、五心煩熱。
30、痰濕質的特征體型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肢體困重。
31、濕熱質的特征濕熱內蘊、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易生瘡癰。
32、血瘀質的特征血行不暢、膚色晦暗、膚色晦暗、神情呆滯。
33、氣郁質的特征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郁郁寡歡。
34、特稟質的特征過敏體質者。
35、體質判定標準各條目得分相加之和為 9-10 分判定結果為傾向是。
36、某人各體質類型得分如下:平和質 22 分,氣虛質 20 分,陽虛質 8 分, 陰虛質 5 分,痰濕質 7 分,濕熱質 6 分,血瘀質 4 分,氣郁質 4 分,特稟質 4 分。體質應如何判定基本是平和質,有濕熱質傾向。
37、某人各體質類型得分如下:平和質 21 分,氣虛質 5 分,陽虛質 6 分, 陰虛質 5 分,痰濕質 7 分,濕熱質 6 分,血瘀質 8 分,氣郁質 4 分,特稟質 4 分。體質應如何判定平和質。
38、某人各體質類型得分如下:平和質 15 分,氣虛質 8 分,陽虛質 6 分, 陰虛質 6 分,痰濕質 17 分,濕熱質 4 分,血瘀質 4 分,氣郁質 5 分,特稟質 4 分。體質應如何判定痰濕質。
39、某人各體質類型得分如下:平和質 10 分,氣虛質 8 分,陽虛質 6 分, 陰虛質 10 分,痰濕質 6 分,濕熱質 4 分,血瘀質 4 分,氣郁質 5 分,特稟質 4 分。體質應如何判定陰虛質傾向。
40、某人各體質類型得分如下:平和質 17 分,氣虛質 6 分,陽虛質 4 分, 陰虛質 5 分,痰濕質 8 分,濕熱質 10 分,血瘀質 14 分,氣郁質 5 分,特稟質 6 分。體質應如何判定血瘀質,有濕熱質傾向
41、氣郁質的辯證要點為神情抑郁、緊張焦慮、煩悶不樂、有孤獨感、多愁 善感、感情脆弱、郁郁寡歡。
42、血瘀質的辯證要點為膚色晦暗、肢體麻木、口唇顏色偏暗、舌邊有瘀斑 瘀點。
43、濕熱質的辯證要點為感到口苦或嘴里有異味、大便黏滯不爽、有解不盡 的感覺、容易煩惱、易致瘡癰。
44、痰濕質的辯證要點為形體肥胖、腹部肥滿松軟、感到身體沉重不輕松、 嘴里有粘粘的感覺。
45、陰虛質的辯證要點為感到手腳心發(fā)熱、感到口燥咽干、總想喝水、皮膚 干燥、盜汗。
46、陽虛質的辯證要點為手腳發(fā)涼、耐受不了寒冷、性格沉靜、內向。
47、氣虛質的辯證要點為比別人容易患感冒、說話聲音低弱無力、活動量稍 大就容易出虛汗、精神疲倦。
48、平和質的辯證要點為面色膚色潤澤、性格隨和開朗、患病較少,適應能 力強、體態(tài)均勻。
49、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中,不屬于平和質的判定結果分為傾向是。
50、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中,不屬于偏頗體質的判定結果分為基本是。
51、平和質的判定標準:8 種偏頗體質轉化分均<30 分,且平和質轉化分≥60 分時,判定為是。
52、平和質的判定標準:8 種偏頗體質轉化分均<40 分,且平和質轉化分≥ 60 分時,判定為基本是。
53、平和質的判定標準:8 種偏頗體質轉化分均>40 分,且平和質轉化分≤ 60 分時,判定為否。
54、種偏頗體質的判定標準:偏頗體質轉化分≥40 分,判定為是。
55、種偏頗體質的判定標準:偏頗體質轉化分為 30~39 分,判定為傾向是。
56、種偏頗體質的判定標準:偏頗體質轉化分<30 分,判定為否。
57、氣虛體質飲食指導選用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
58、陽虛體質飲食指導,飲食應當以溫熱為主。
59、陰虛體質飲食的原則是宜多吃清淡、甘潤的食物。
60、痰濕體質飲食指導應宜清淡為主,應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
61、濕熱體質飲食指導以清淡、清熱祛濕類為原則。
62、血瘀體質飲食指導,選用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作用的食物
63、氣郁體質飲食指導選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作用的食物。
64、特稟體質飲食指導飲食宜清淡、益氣,均衡。
65、平和體質飲食指導,膳食平衡,食物多樣化
66、平和體質調體法則攝生保養(yǎng),飲食有節(jié)。
67、氣虛體質調體法則,培補元氣,補氣健脾。
68、陽虛體質調體法則補腎溫陽,益火之源。
69、陰虛體質調體法則滋補腎陰,壯水制火。
70、痰濕體質調體法則,健脾祛濕,化痰泄?jié)帷?/p>
71、濕熱體質調體法則分消濕濁,清泄伏火
72、血瘀體質調體法則分消濕濁,清泄伏火。
73、氣郁體質調體法則,疏肝行氣,開其郁結。
74、與特稟體質關系密切的經絡的是肺經。
75、與氣郁體質關系密切的經絡的是肝經。
76、血瘀體質經絡調養(yǎng)應常按血海、太沖、三陰交、膈俞。
77、膀胱經、脾經、膽經、胃經屬于濕熱體質關系密切的經絡。
78、痰濕體質經絡調養(yǎng)應常按帶脈、中脘、水分、關元、豐隆、足三里。
79、陰虛體質按摩時,以肝經、腎經的循經掌根按揉為主。
80、陽虛體質以膀胱經、督脈的循經拍打為主,配合頭部、面部按摩。
81、氣虛體質以胃經、膀胱經、督脈的循經掌跟按揉為主。
82、陰虛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宜甘寒清潤,忌苦寒沉降、辛熱溫散。
83、陽虛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宜益火溫補,忌苦寒瀉火妄伐傷正。
84、氣虛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
85、氣郁體質之藥性宜忌,宜疏肝調氣,忌燥熱滋補。
86、血瘀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宜疏通血氣,忌固澀收斂。
87、痰濕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宜健脾化痰,忌陰柔滋補。
88、濕熱體質之人藥性宜忌,忌剛燥溫熱、甜膩柔潤滋補厚味。
89、陰陽平和體質之人之人藥性宜忌宜視其寒熱虛實,權衡補瀉施用,忌妄 攻補。90、體質康復調理治則宜忌中溫法宜于氣虛、陽虛體質之人。
91、對于陰虛質或氣虛質、陽虛質及氣血不足之人,即使需要汗法,也宜扶 助正氣以攻補兼施,忌單純使用。
92、補法在調整和改善體質中具有重要意義。
93、吐法、下法均屬攻克之法,用之不當,易傷人元氣,伐人陰精,凡氣 虛質、陽虛質、陰虛質之人,不宜妄用。
94、肥人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針刺宜深而留之。
95、瘦人皮薄色少,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針刺宜淺而疾之。
96、嬰兒者肉脆血少氣弱,針刺宜以毫針,淺刺而發(fā)針。
97、改善體質的偏頗狀態(tài)除了用于"治已病"外,主要是為了治未病。
98、形體特征、心理特征、發(fā)病傾向屬于體質特征表述。
99、也被稱為過敏體質的體質類型是特稟質。
100、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是濕熱質的常 見表現(xiàn)。
六、中醫(yī)推拿
1、"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出自《醫(yī)宗 金鑒》。
2、推拿手法根據運動形態(tài)分 6 類。
3、擺動類操作手法的是一指禪推法。
4、一指禪推法必須做到沉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
5、滾法屬于擺動運動類手法;對滾法操作的頻率要求是 120~160 次/分鐘;手法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滾法操作要柔和滲透有力。
6、一指禪推法屬于擺動運動類手法;對一指禪推法操作的頻率要求是 120~160 次/分鐘;手法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一指禪手法柔和 有力。
7、在以下手法中,動作要領要求沉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的手法是 一指禪推法。
8、具備雙方向操作的手法是滾法。
9、可以持續(xù)不斷的定點操作的手法是一指禪推法、滾法。
10、揉法操作時應吸定于施術部位,帶動吸定組織一起運動,不能在體表形 成摩擦。
11、推法屬于摩擦類手法。
12、擦法必須直線往返,不可歪斜。
13、擦法運用后皮膚潮紅,不宜在被擦部位再施用手法,以免損傷皮膚。
14、拇指抹法以掌指關節(jié)為支點。
15、滾法在臨床上常適用的部位是肩背部、腰臂部、四肢部、肌肉豐厚。
16、一指禪推法的操作頻率每分鐘是 120-160 次。
17、對手法描述有一指禪推法適用于全身各部、摩法摩動時不帶動皮下組織、 擦法時腕關節(jié)不能活動。
18、摩法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手法的摩動方向,傳統(tǒng)以順摩為補,逆摩為 瀉。19、與推法直線作用原理相近的手法是擦法。
20、掌推法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
21、一指禪推法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的手法。
22、掌推法不屬于推法分類。
23、搓法不能作為手法的結束手法。
24、一指禪推法不存在刻意的垂直下壓力,存在左右撥動力;撥法存在垂直 下壓力,存在左右撥動力;一指禪推法被行形象的稱之為"抽刀斷水",水向兩 邊移動,所以一指禪推法是兩次撥動合成。
25、抖法、振法屬于擠壓類。
26、抖法的抖動幅度應從小到大。
27、振法操作描述有指振法適用于全身各部、掌振法多用于胸腹部、振法是 雙方向運動的手法,交替性靜止性發(fā)力。
28、推拿作用原理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功能、理筋整復、滑利關 節(jié)。29、滾法操作時前臂部位作主動旋轉運動。
30、小魚際掌背滾法操作時前臂作主動旋轉運動,帶動腕關節(jié)屈伸運動, 終形成滾動操作。
31、"按而留之"是對按法的描述。
32、擠壓類手法可以分為垂直用力和對稱用力;擠壓類手法包括按法、點法、 捏法、拿法;擠壓類手法需要剛柔相濟;擠壓類手法不包括拍法。
33、指按法接觸面積小,刺激較強,常在按法后施以揉法。
34、用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持續(xù)進行點壓的手法是點法。
35、指端點法需要前臂與拇指主動靜止發(fā)力,進行持續(xù)點壓;點后宜加揉, 以免造成局部損傷;用力方向宜于受力面垂直,得氣即止,不可久點;指端點法 需要前臂與拇指被動靜止發(fā)力,進行斷續(xù)點壓。
36、點法對呼吸的要求有胎息、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
37、捏法描述有捏法屬于擠壓類手法、捏法可以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操作、 捏法可以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操作。
38、拿肩井常作為推拿結束手法。
39、用虛掌有節(jié)奏的拍打體表,稱為拍法。
40、用虛掌有節(jié)奏的拍打體表,稱為拍法。
41、拍法屬于叩擊類手法。
42、叩法、拍法、擊法、啄法屬于叩擊類手法。
43、拍法是垂直用力手法。
44、拍法不具有對稱用力特點。
45、鋼絲拍子與叩擊類手法操作要領接近。
46、拳背擊法、拳心擊法、拳眼擊法、側掌擊法屬于拳擊法。
47、搖法是讓關節(jié)做被動的環(huán)轉運動的一類操作。
48、握手搖肩法操作不可以使用暴力操作。
49、托肘搖肩法力量直接作用肩關節(jié)。
50、搖法的描述有被搖關節(jié)要放松,力量應直接作用于被搖關節(jié)、搖法幅度 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力量由輕到重、搖轉的幅度應在人體生理活動范圍內。
51、將受術者背起以牽伸腰脊柱稱為背法。
52、背法操作過程的操作要領是屈膝、彎腰、挺臀、屏氣。
53、術者用兩肘挽住受術者兩肘部的手法是背法。
54、背法是術者用兩肘挽住受術者兩肘部的手法,施術者與受術者上肢關系 是內外關系。
55、俯臥位搖腰法,雙下肢呈伸直姿勢。
56、仰臥位搖腰法,雙下肢呈下肢并攏,屈髖屈膝姿勢。
57、仰臥位髖關節(jié)搖法,髖膝屈曲角度調整到 90°左右,便于操作。
58、不強求關節(jié)彈響聲的手法是扳法。
59、拔伸法的力量應由小到大,不可用突然性猛力牽拉。
60、推拿醫(yī)術主要包括功法、手法、經典、臨床四個方面。
61、推拿療法是以手法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62、手法在操作中符合辯證精神的是人有老少,體有強弱、治療部位有大小、 肌肉有厚薄。
63、手法不能用肘和足操作的手法是拿法。
64、胸脅岔氣屬于推拿適應癥。
65、推拿禁忌癥的是腫瘤。
66、推拿適應癥的是漏肩風、高血壓病、關節(jié)錯縫、頸椎病。
67、推拿禁忌癥的有丹毒、尿血、骨髓炎、惡性腫瘤。
68、推拿按摩中孕婦腰骶部禁用按摩。
69、大出血應慎用推拿。
70、患者的體位由依著根據病情設定。
71、根據患者的體位和被操作的部位而定的是受術者的體位。
72、介質是在手法操作前先涂搽在局部皮膚表面的一種藥物制劑。
73、凡士林、姜汁、清水都屬于推拿的介質。
74、清水是一種推拿介質;凡士林加入藥物可以調制藥膏;精油和基礎油組 成可以使用的復方精油,精油單獨不能使用;滑石粉是可以作為推拿介質。
75、治療原則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標本兼治。
76、推拿的作用是理筋整復。
77、筋膜、肌腱屬于軟組織損傷。
78、拍法的操作要求是平穩(wěn)面有節(jié)奏地拍。
79、肩關節(jié)搖法動作緩和、用力要穩(wěn)、作環(huán)轉搖動。
80、顫法的操作要求是顫動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81、能夠緩解肌肉痙攣,手法頻率 120---160 次/分鐘的是滾法。
82、一指禪推法接觸面小。
83、一指禪推法所產生的力持續(xù)不斷的作用于施術部位。
84、操作方向相反,且刺激較溫和的手法是搓法。
85、具有溫通經脈直線往復運動的手法是擦法。
86、擦法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壓力適度。
87、每次操作路線重疊的手法是擦法。
88、具有消腫止痛,單方向直線運動的手法是推法。
89、能夠用于胸脅迸傷,且對稱用力的手法是搓法。
90、上下抖動使下肢髖部有舒松感的手法是下肢抖法。
91、點法與按法相比較作用面小、刺激量大、感應強、滲透性強。
92、滾法和一指禪推法相比較都是擺動類手法。
93、具有疏筋通絡,行氣活血且對稱用力的手法是拿法。
94、用虛掌拍打體表的手法是拍法。
95、振法、拍法、叩法、按法屬于運動類的手法。
96、大幅度搖肩法、托肘搖肩法、握手搖肩法作用于肩關節(jié)。
97、指掌腕或前臂做協(xié)調的連續(xù)性擺動的手法是一指禪推法。
98、能夠用于高血壓、糖尿病且容易出現(xiàn)折刀樣突變動作而造成跳動感的手 法是滾法。
99、腕部宜放松,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的手法是一指禪推法。
七、砭術
1、道德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的行為活動應該遵循的原則和標準。
2、制度、公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是職業(yè)道德的表現(xiàn)形式。
3、認真嚴謹、忠于職守屬于砭術技術人員的職業(yè)守則。
4、文明服務的具體要求是愛崗敬業(yè)、團結協(xié)作、服務至上、真誠奉獻。
5、2200 萬年前,有一顆特殊運行撞擊了魯西南地區(qū),隕星撞擊地表巖層產 生爆炸,在高溫、高壓、等離子環(huán)境中,星際物質與地表巖層相互交融、滲透、 后落在地表,形成浮石,即泗濱浮石。
6、砭石產自山東。
7、砭石是一種方解微晶石,顆粒細度小于 0.03mm。
8、砭石含有超過 47 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
9、飲用砭石浸泡水有明顯調節(jié)高血脂作用。
10、砭石具有豐富的遠紅外能量,其峰值波寬為 7~15mm。
11、摩擦或敲擊砭石可發(fā)出極其豐富的超聲脈沖波,頻率為 20~2000KHz。12、"砭、針、灸、藥、導引按蹺"早記載于黃帝內經。
13、古代善用砭石治療疾病的醫(yī)家是扁鵲。
14、1963 年出土的 1 根磨削石針是在山西。
15、原始的針刺工具是砭石。
16、《難經》全書共有八十一難。
17、正經是指十二經脈。
18、陰經是指六臟的經脈。
19、經脈所分出的小支是絡脈。
20、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的經脈是陽經。
21、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故稱一源三歧。
22、髓海位于頭部。
23、經絡系統(tǒng)沒有表里關系的是奇經八脈。
24、"聯(lián)絡臟腑,溝通肢竅"其意思指經絡系統(tǒng)內容。
25、經絡局部出現(xiàn)不仁、不用等痿廢現(xiàn)象,其病機是經脈氣血不足。
26、健康的皮膚更新周期 28 天。
27、骨發(fā)生、生長、改造和修復的重要結構式是骨髓。
28、中醫(y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辯證論治。
29、關于整體觀念的內容的敘述,是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 一性;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30、陰陽各自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屬于陰陽學說中的互根互 用。31、下列各項,屬于心的功能是主血脈。
32、肺病后期出現(xiàn)的肺腎同病屬于母病及子。
33、腎的"氣化"作用是指腎主一身陰陽。
34、具有推動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的氣是元氣。
35、與血液的運行關系密切的臟腑是心、肝、脾、肺。
36、利用五官、毛發(fā)、爪甲、乳頭、肚臍和骨節(jié)凹起等標志進行取穴的方法 是固定標志定位法。
37、被稱之為陰脈之海的是任脈。
38、定位在手背第四、第五掌之間約在第四五掌指關節(jié)后方的腧穴是中渚。
39、陰虛體質的特點是形體消瘦,午后面色潮紅,口咽少津,心中時煩,手 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
40、百病之長是指風。
41、常食酸味,容易損傷的臟腑是肝。
42、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致病因素是濕。
43、氣的下降不及,應降反升屬于氣逆。
44、下列各項,屬于損其有余的治療方法的是寒者熱之。
45、實者瀉之的治療方法屬于祛邪。
46、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
47、舌兩側出現(xiàn)紫斑多屬于肝氣瘀阻。
48、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定的健康標準是眼睛明亮、牙齒清潔、身體均勻。
49、滋養(yǎng)肝腎二臟,屬于陰虛體質的養(yǎng)生方法。
50、亞健康在身體狀態(tài)方面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健忘嗜睡,面色晦 暗,失眠多夢。更年期綜合癥等。
51、中醫(yī)學在疾病的預防及保健調理方面,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治未 病的預防思想。
52、消毒的乙醇濃度一般為 60-80%(v/v)。
53、干熱消毒與滅菌的是電熱、紅外線、微波、紫外線。
54、陰虛體質養(yǎng)生治則,補陰清熱,滋養(yǎng)肝腎。
55、痰濕主要與肺、脾、腎關系為密切。
56、聞診范疇的有體味、口臭、二便氣味、咳嗽、噯氣、痰涕、呼吸、聲音、 嘔吐、流涎。
57、肩關節(jié)脫位的特殊檢查是搭肩試驗。
58、屈頸試驗引起頸痛說明頸叢神經受壓。
59、直腿抬高試驗是足背屈試驗對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具有臨床價值。
60、網球肘試驗陽性的表現(xiàn)為肱橈關節(jié)外側發(fā)生疼痛或疼痛劇烈。
61、膝關節(jié)關節(jié)內有積液時的特殊檢查是浮髕試驗。
62、膝關節(jié)旋轉試驗出現(xiàn)有彈響或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的損傷。
63、關于砭石刮痧機理的敘述,是加強局部循環(huán);提高疾病組織的痛閾;通 過皮膚治療疾病。
64、砭石刮板與刮試方向一般與皮膚保持在 45—90 度進行掛拭。
65、肩部砭石刮痧采用的體位是俯臥坐位。
66、下肢靜脈曲張,砭石刮痧板刮拭時正確的方法是輕手法,從下向上刮。
67、砭石刮痧后 1~2 天內,出現(xiàn)局部淤色為正?,F(xiàn)象。
68、女性刮痧注意乳頭禁刮、月經期足部禁刮、孕婦的腰骶部禁刮、孕婦的 腹部禁刮。
69、屬于砭石暈刮癥狀的是心慌。
70、"陰平陽秘"是指陰陽協(xié)調平衡。
71、中醫(yī)學中將精,氣,神稱"三寶"。
72、面部按不同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其中左頰屬于肝。
73、砭石拍法的操作要領除要有節(jié)奏外,還要自然協(xié)調。
74、胸骨的組成是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75、腦的組成是大腦、小腦、間腦、腦干。
76、"證"是指醫(yī)生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的臨床資料。
77、相生關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78、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79、與人體精神神志活動相關的有心,肝。
80、具有"分清泌濁"功能的臟腑器官是小腸。
81、后天之精氣是指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精氣。
82、氣為血帥是指氣能夠統(tǒng)帥血液在脈管中運行。
83、宗氣居于胸中。
84、肘橫紋到腕橫紋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
85、支溝穴具有特殊療效的病癥是熱病,便秘。
86、多在夏季致病的是暑。
87、在陽虛的基礎上,進而導致陰虛屬于陰陽俱虛。
88、陽病治陰的治療方法屬于陽偏盛。
89、在補氣劑中佐以補血藥治療方法屬于陰中求陽。
90、表里是辨別疾病部位和疾病深淺的一對綱領。
91、患兒,女,10 歲。陣發(fā)性右上腹絞痛,伴惡心嘔吐,腹部平軟。用特 定穴治療,應郄穴。
92、患者外感風熱,咽喉赤腫疼痛,吞咽困難,咽干,咳嗽。治療應少 商。93、患者因肺腎陰虛,虛火妄動,脈絡受傷而致咯血。治療應孔。
94、患者牙痛劇烈,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黃,脈洪。治療應內庭。
95、患者,男,45 歲。自覺心慌心煩,時息時作,健忘失眠。治療應 足三里。
96、患者,男,39 歲。近 3 日來,兩脅脹痛,時有惡心嘔吐,口苦,舌紅 苔黃膩。治療除取期門、太沖、支溝穴外,還應取內關、行間。
97、患者,男,20 歲。左踝部疼痛,行走時加重,喜溫熱,舌苔白,脈弦 緊。治療應太沖、太溪、照海、懸鐘。
98、患者,男,38 歲。素患腰痛,近日因勞累后癥狀加重,腰部觸之僵硬, 俯仰困難,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脈弦澀。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加腰陽關、 40養(yǎng)老。
99、患者,女,45 歲。失眠 2 個月,近日來入睡困難,有時睡后易醒,醒 后不能再睡,甚至徹夜不眠,舌苔薄,脈沉細。治療應神門、膽俞。100、患者,男,60 歲。咳嗽 1 個月,勞累后加重,咳吐粘攤,胸脘痞悶, 胃納減少,舌苔白膩,脈濡滑。治療除取肺俞、太淵穴外,還應取章門、太白、 豐隆。
八、刮痧
1、刮痧的主要工具有牛角、砭石、陶瓷、玉石等質地堅硬的材質制成的板 關器具。
2、痧癥是指生于夏秋之季,因感受風寒濕燥火六淫之邪氣或疫癘之穢濁而 出現(xiàn)的一類病癥。
3、在刮痧選擇體位時不屬于坐位體位是俯臥位。
4、站位體位多用于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位的刮拭。
5、刮痧的方向總原則包含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盡可能拉長距離、由輕到 重。6、瀉法在刮痧時,刮痧板的按壓的力度大,刮拭的速度快,刮拭時間相對 較短。7、瀉法適用于身體強壯、疾病初期的實癥患者以及骨關節(jié)疼痛患者。
8、在刮痧時一般局部刮痧 10~20 分鐘為宜。
9、刮痧的程度包括力量的強度和出痧的程度。
10、刮痧時做有規(guī)律的順、逆時針方向旋轉刮拭,力量適中,不快不慢,有 節(jié)奏感稱之為旋刮法。
11、用刮痧板的邊角直接點壓穴,力量逐步加重,以患者能承受的為度,保 持數秒后快速抬起,重復操作 5~10 次稱之為點壓法。
12、下列哪些手法不適合面部的刮拭平點法。
13、刮痧與拔罐配合使用,適用于治療頸肩痛、腰背痛以及失眠、痤瘡、疲 勞等。
14、刮痧與按摩配合使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痧斑的吸收,提高刮痧的療 效。15、刮痧時出現(xiàn)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倉白、惡心欲吐,甚至神 昏仆倒稱之為暈刮。
16、靜脈曲脹者刮拭的方向應為由下而上。
17、刮痧后可喝杯溫開水。
18、刮痧時的力度可以要均勻。
19、年老體弱、兒童、疼痛敏感者手法應用輕刮法。
20、由外感風寒癥引頭痛起病急,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21、由外感風熱癥頭脹痛,甚則頭痛如裂,發(fā)熱或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 飲,便秘漫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
22、由外感風濕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果,大便或搪。苔白膩,脈 懦或滑。
23、由肝陽化風癥頭痛,頭脹痛,心煩易怒,夜眠不寧,口苦面紅,或兼脅 痛。舌紅苔黃脈弦。
24、由氣血虧虛引起的頭痛,癥頭痛隱隱,或伴頭暈,心悸不寧,面色少華, 神疲乏力,遇勞加重,休息減輕。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5、感冒刮痧治療需要變換體位,正確的順序為坐位---俯臥位-坐位。
26、感冒時的背部刮拭用直線刮法,沿背部督脈從大椎至身柱一段進行刮拭。
27、風寒感冒從脈象上應為脈浮緊或浮緩、
28、暑濕型感冒從舌苔上來看應為苔黃膩。
29、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或寐中盜汗,頭痛,心煩,口干咽燥, 手足心熱,干咳少痰,常見于陰虛證型感冒。
30、陰虛感冒患者可以加刮的穴位涌泉。
31、感冒期間適宜的飲食有清淡,以蔬菜為主。
32、頸痛應采取的體位是端坐低頭位。
33、頸部督脈在刮拭時肌肉薄弱,棘突明顯者,應用刮板的棱角點壓按揉椎 間隙。
34、肝腎陰虛證的頸椎病會出現(xiàn),頸項、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伴頭暈眼花、 耳鳴、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等癥狀。
35、適合鍛煉的部位是頸部前后屈伸、側向偏頭、左右平旋、向前過伸、回 頭望月、搖頭晃腦、捏揉頸部。
36、肩周炎多發(fā)于 50 左右歲年齡段的人群。
37、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質 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多發(fā)于風寒濕癥引起的肩周炎。
38、肩周炎的鍛煉方法有爬墻運動、旋肩法、梳頭法。
39、患者站立,將患肢外展,雙手握住一個與自己肩關節(jié)高度相當的物體, 然后身體做下蹲動作,角度越大越好,到肩部疼痛難忍時,在此姿勢處暫停 5-10 分鐘。每天堅持做 2-3 次。此法是蹲壓法鍛煉肩周炎。
40、在肩關節(jié)骨折情況下不可以刮痧。
41、胸椎相對應的臟腑功能失調如心臟、肺臟、肝膽、脾胃病變所致腰、背 部疼痛以酸痛為主,除疼痛外,有相應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狀的出現(xiàn)多見于內傷癥 背痛。
42、背痛的鍛煉方法有旱地劃船、雙手托天理三焦、五勞七傷往后瞧、鹿戲。
43、肩背痛刮痧的經脈包括督脈、華佗夾脊穴、膀胱經、膽經
44、在刮痧前,詢問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主癥、伴隨癥狀、誘因、病程 及在其他醫(yī)院的診療情況,詢問患者平素身體健康狀況以及過去患病情況等,女 性患者不定期要詢問經帶胎產史。
45、在刮痧時,室內溫度應保持在 25 度左右為宜,根據季節(jié)調節(jié)到適宜的 溫度。
46、濕度指空氣中水汽含量的程度,刮痧時室內濕度應在 50%~60%,也可以 根據季節(jié)的調整室內濕度。
47、刮痧不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
48、刮痧時在室內除濕的調整上應用專業(yè)除濕。
49、在一切熱證情況下,可水牛角類的刮痧板。
50、現(xiàn)在常用的刮痧板不包括的骨類材質做的。
51、常用的刮痧板的形狀沒有錐形板。
52、缺口板形狀的板適合刮拭人體的手指、足趾、脊柱位部。
53、三角板形狀的板適合刮拭人體的胸背部肋間隙、四肢末端部位。
54、在刮拭人體面部美容時,好介質應選取刮痧乳。
55、刮痧介質的檢查,包括是否在保質期內、色澤是否純正、氣味有無異常、 性狀有無異常。
56、水牛角板的常用正確消毒方法的是 1:1000 的新潔爾滅、75%的醫(yī)用乙 醇、0.5%$的碘伏。
57、水牛角刮痧板保養(yǎng)應當的是放置陰涼處、避免日曬、避免火烤。
58、砭石類刮痧板保養(yǎng)應注意的是避免與硬物碰撞。
59、玉石類刮痧板保養(yǎng)應當注意的是避免與有腐蝕性液體接觸。
60、刮痧時的工作程序包括選擇體位、做相關檢查、確定刮拭步驟、消毒。
61、刮拭頭部一般應取端坐位。
62、頭部的刮拭方法有放射性和由前向后刮。
63、頭部常用穴位的特殊刮法包括點壓按揉風池穴。
64、刮拭頸部一般應取低頭端坐位。
65、頸部正中線采取直線刮法。
66、頸部刮痧具有消除疲勞、綬解疼痛、改善睡眠的作用。
67、刮痧肩部一般采用坐位。
68、刮拭肩上部的手法應為弧線刮法。
69、肩關節(jié)常用的鍛煉方法包括抬肩法、梳頭法、甩臂法、旋肩法。
70、肩部刮拭均按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順序,手法采用弧線刮法,輕重 結合,以患者的耐受力為度。
71、背腰部刮痧常用的體位包括扶伏站位、坐位、俯臥位、俯扶坐位。
72、夾脊穴位于背部正中線旁開 0.5 寸處胸椎至第五腰椎處。
73、風門具有散寒瀉熱、宣肺止咳作用,背部刮痧時尤其對外感風寒者,刮 拭本穴效果較好。
74、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體質虛弱的患者,不宜采用站位進行刮拭。
75、身體消瘦者,棘突明顯者,宜用刮痧板的邊解,由上向下依次點壓按揉 法每一個椎間隙 3~5 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76、胸腹部刮痧一般取仰靠坐位及仰臥位。
77、手三里可以彈撥法。
78、膝關節(jié)積液應禁刮膝關節(jié)。
79、四肢皮下不明原因的包塊、皮膚局部紅腫、潰破感染部位應避開。
80、刮痧后半個小時內不宜洗澡。
九、拔罐
1、拔罐療法可以通過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從而疏通經絡。
2、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的罐法是刺絡拔罐法。
3、火罐療法早文字記載見于《難經》。
4、晉代醫(yī)學家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里,就有用牛角罐來吸拔膿瘡的方 法。5、拔罐療法是中醫(yī)學傳統(tǒng)的外治法的一種。
6、拔罐作用機理的有機械作用、物理作用、溫熱作用、生物作用。
7、拔罐主治范圍的是感冒、哮喘、胃痙攣、高血壓。
8、拔罐禁忌癥的是皮膚潰爛、嚴重過敏者、有接觸性傳染病、皮下不明包 快、精神高度緊張、嚴重水腫者、關節(jié)腫脹者、骨關節(jié)及軟組織損傷。
9、罐具的種類包括竹筒罐、陶瓷罐、玻璃罐、真空罐。
10、在預防保健拔罐調理中身體強壯、肌肉豐厚、風寒邪氣較重的患者適用 于火罐。
11、預防保健保健拔罐宜 2~5 天一次
12、患者頭面部、關節(jié)附近、足背、掌背宜選用中罐。
13、兒童的胸、腹、腰、背、大腿等部位宜選用中罐。
14、體制強壯、肌肉豐厚、新病實病和痛癥者多選用大罐。
15、預防保健調理拔罐時室內溫度宜保持在 25℃左右。
16、預防保健保健拔罐調理時室內濕度宜保持在 30%~40%。
17、火罐分為投火法、閃火法、貼棉法、滴酒法、架火法五種方法。
18、閃罐法通過 10~20 次反復吸附,開啟、直到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度。
19、預防保健拔罐調理留罐一般留置 5~10 分鐘。
20、留罐法適宜于病變范圍小或癥狀比較局限的病癥,有固定痛點或穴位。
21、頭面部罐療常用的腧穴是太陽、印堂、百會。
22、頸部罐療適用于頸部酸痛不適、頭痛、失眠、健忘等。
23、肩部罐療適應癥的是肩關節(jié)酸痛不適、落枕、頭痛、肩關節(jié)活動不利。
24、肩部罐療肩井穴宜采用留罐法。
25、肩井拔罐是調理肩胛上肢酸痛、肩部抬舉不利、咳嗽氣喘、乳腺炎的重要腧穴。
26、次髎穴拔罐調理具有補腎調經,理腸固脫的作用。
27、胸腹部拔罐適應癥的是心慌、胸悶、腹痛、月經不調。
28、腹部罐療宜選用仰臥位。
29、膻中穴拔罐對人體的氣機有很好的調暢作用。
30、氣海穴拔罐調理適應癥的是腹瀉、便秘、遺精、月經不調。
31、關元穴是調理月經不調、子宮下垂、痛經、不孕癥等的常用腧穴。
32、合谷穴拔罐對肘臂疼痛、上肢癱瘓麻木、腹痛、腹瀉、齒痛有較好的療 效。33、涌泉拔罐具有清腦醒神、安神定志,引熱下行的作用。
34、預防保健罐療療程間隔時間一般 3~5 天。
35、頸痛時間較長,頸項、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伴有頭暈眼花、耳鳴、 腰膝酸軟、遺精、月經不調等屬于肝腎虧虛型頸痛。
36、頸痛拔罐調理可在肩井、大椎拔罐。
37、肩部竄通,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肩部或有沉重感,舌質 淡、苔薄白或膩,脈弦緊屬于風寒濕證肩痛。
38、氣滯血瘀型肩痛可配用膈俞、肝俞穴拔罐調理。
39、腰痛證型的是風寒濕癥、血瘀證、風寒阻痹癥、臟腑內傷證。
40、罐印發(fā)紫伴有瘀斑,一般表示有氣滯血瘀之證。
41、患者感受寒瘀較甚時,走罐可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罐印是大面積黑紫印跡。
42、罐體內有水氣,提示該部有濕。
43、走罐出現(xiàn)鮮紅點處,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熱毒。
44、陰虛火旺失眠癥拔罐常用的腧穴是心俞、腎俞。
45、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緩屬于 脾胃虛寒。
46、寒邪客胃證重在中脘穴穴拔罐調理。
47、肝郁型月經不調適宜于期門、太沖穴拔罐調理。
48、痤瘡患者使用 2 號或 3 號罐沿膀胱經側自肺俞—肝俞由上而下進行 走罐 10—15 次。
49、勞宮穴拔罐調理可以清心泄熱、寬胸理氣。
十、艾灸
1、"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出自《黃帝內經》。
2、《針灸甲乙經》提出"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3、《黃帝內經》是目前早的記載灸法的醫(yī)學文獻。
4、公元 541 年和公元 562 年針灸先后出入日本和朝鮮。
5、《孟子》記載"七年之疾,當求三年之艾"。
6、艾灸適用于下列哪種證的調理胎位不正。
7、哮喘、胃腸病適合使用的灸法是艾柱灸。
8、艾條灸是以艾灸條灸于穴位或病變部位上的灸法,常分為溫和灸、雀啄 灸、回旋灸。
9、隔蒜灸,常用于治療肺結核、瘰疬等病癥。
10、艾條溫和灸時,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 10~15 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11、艾灸療法具有溫散寒邪,活血止痛,溫陽補虛,回陽固脫,防病保健, 延年益壽的作用。
12、中醫(yī)預防保健調理中,虛寒體質的患者,佳選用艾灸療法或食療方法 等。13、能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系統(tǒng)各種疾病,具有通調沖任,調理氣血,是灸關 元的功效。
14、艾灸足三里,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動強者其余減弱,是由于灸療法 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
15、灸療調理久泄,遺尿、虛脫、休克等是灸法的溫中益氣、升陽舉陷功能。
16、關于艾灸順序先灸上部,在就下部。
17、關于灸后處理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現(xiàn)象,無需處理。
18、艾灸調理感冒的正確的選穴是風池、外關、合谷。
19、咳嗽常用的灸法是溫和灸、雀啄灸。
20、艾灸眩暈宜選用百會。
21、胃脘痛艾灸調理宜選用中脘。
22、腹痛艾灸調理適宜選用足三里穴。
23、艾灸調理脫肛的原則是振奮陽氣,提肛舉陷。
24、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
25、隔蒜灸具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
26、適用于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脫證的灸法是隔鹽灸。
27、艾灸調理痛經的常用腧穴是關元。
28、小兒厭食癥艾灸調理不適宜的腧穴是身柱。
29、小兒遺尿證的艾灸適宜腧穴關元、腎俞。
30、過敏性鼻炎艾灸調理常用腧穴是大椎、足三里、印堂、肺俞。
31、妊娠婦女可以使用灸法的部位是頭部。
32、冬天灸法宜多。
33、灸治外感疾病的時候,灸量宜壯數少。
34、關于灸法具有瀉法的功能原理有,溫通行散、消瘀散結、灸法扶陽、陽 生陰長、寒因熱用、通因通用。
35、灸法瀉法操作的是隔蒜灸。
36、發(fā)泡灸的作用是開辟門戶,引邪外出之效。
37、點燃艾柱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屬于艾柱灸補法。
38、灸量是指灸療對機體刺激規(guī)模、程度、速度和深度。
39、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壯數多。
40、隔附子餅灸的作用是驅寒溫中。
41、采用艾條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 3~5 分鐘左右,屬于艾條灸補法。
42、灸法瀉法操作一般是雀啄灸。
43、灸過敏的表現(xiàn)是局部紅色小疹。
44、對表皮基底層以上的皮膚組織造成傷害發(fā)生水腫或水泡者,屬于 2 度燙 傷。45、1 度燙傷的一般直徑為 1 厘米左右的水泡處理方法是不需任何處理,待 其吸收。
46、灸量宜選用大的是皮肉厚實者。
47、灸法瀉法的是脘腹冷痛。
48、艾灸補法操作的是點燃艾柱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
49、關于頭部施灸蘸油要適量、灸后 3 日內不宜沾生水、灸柱要大、灸柱要 小。50、具有疏風解表,宣肺散寒作用的灸法操作是溫和灸灸肺俞。
十一、中醫(yī)貼敷
1、穴位貼敷療法以臟象學說為理論依據
2、中醫(yī)美容是中醫(y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華佗在《神醫(yī)秘傳》中記載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 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
4、《神農本草》專著記載吳茱萸末貼足心知了口舌生瘡。
5、貼敷療法作用機理的是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扶正祛邪、平衡陰陽。
6、《黃帝內經》早闡釋了經絡學的原理。
7、貼敷療法的特點作用直接,適應癥廣、用藥安全,誅伐無過、療效確切, 無創(chuàng)無痛、易于掌握。
8、治療感冒初起,用傷濕止痛膏貼敷在迎香穴療效確切。
9、用來調理鼻炎的貼敷腧穴迎香穴。
10、貼敷方法的有敷法、貼法、注入法、埋針法。
11、1973 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yī)學帛書。
12、中醫(yī)經絡學是外治法的主要理論指導。
13、經脈的特點深而不見、粗大、主干較少、縱向分布。
14、經脈系統(tǒng)的是十二經別、十二皮部、十二經筋、十二經脈。
15、起于季脅,繞身一周的經脈是帶脈。
16、奇經八脈中,被稱為"一源三岐"的經脈是任、督、沖。
17、腧穴的別名孔穴出自甲乙經。
18、腧穴治療的作用是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雙向調節(jié)作用。
19、位于臍正中線上 4 寸的腧穴是中脘。
20、在肺俞穴貼敷砭針,作用是養(yǎng)陰潤肺。
21、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的腧穴是膈俞。
22、前發(fā)際正中至后發(fā)際正中 12 寸。
23、胸劍聯(lián)合中點(歧骨)至臍中 8 寸。
24、五腧穴命名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
25、五腧穴中具有開竅醒神、泄熱清神作用的腧穴是井穴。
26、五腧穴中,合穴主逆氣而泄。
27、極砭微針穴位貼敷使用時間在 4-8 小時,中間間隔時間不得低于 6 小時。28、腕關節(jié)疼痛選用的腧穴是神門。
29、肘關節(jié)風濕痛,穴位貼敷的穴位是陽溪。
30、哮喘治療穴位貼敷法選肺俞、膏盲;穴位貼敷法選膻中、定喘、豐隆;穴位割治法選膻中;穴位貼敷穴位有起泡現(xiàn)象發(fā)生。
31、穴位貼敷療法的適應癥有哮喘緩解期的治療、反復發(fā)作的呼吸道感染、 慢性呼吸道感染初期。
32、穴位貼敷療法的禁忌癥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精神病患者;糖尿病;肝腎功能 損傷。
33、穴位貼敷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技術的禁忌癥有精神病患者、妊娠期、糖尿 病患者、感染期哮喘急性發(fā)作期。
34、穴位貼敷法治療面癱可選擇陽白穴。
35、穴位貼敷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技術的注意事項有局部皮膚有破潰者可正常 使用、貼敷后有明顯色素沉著屬于正常反應、貼敷當天可行冷水浴、穴位貼敷穴 位有起泡現(xiàn)象發(fā)生。
36、穴位貼敷法的操作方法貼法、敷法、填法、注入法。
37、穴位貼敷若用膏劑貼敷,膏劑溫度不應超過 45。
38、穴位貼敷法禁用的情況有貼敷部位有創(chuàng)傷者、貼敷部位有潰瘍者、對藥 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貼敷部位發(fā)泡。
39、穴位貼敷后出現(xiàn)的正常皮膚反應色素沉著、潮紅、燒灼感;局部疼痛;輕微紅腫、水泡;局部微癢。
40、微握拳,小指尖下的少府穴在五腧穴中屬于滎穴。
41、支正穴在腕背橫紋直上 5 寸。
42、位于腘窩外側橫紋端,按取兩筋間的凹陷處是委中承山。
43、極砭要穴中,具有調節(jié)神經衰弱較好的腧穴是心俞。
44、位于腕背橫紋中央的腧穴是陽池。
45、足三里在穴位貼敷中具有增強體質。
46、次髎穴主治范圍的是婦科病、關節(jié)炎、男子生殖器病、腰痛。
47、中極屬于膀胱經募穴。
48、《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 354 穴位。
49、肩峰緣至后正中線 8 寸。
50、位于臍中下 4 寸,前正中線旁開 0.5 寸的穴位是大赫。
十二、解剖
1、骨的形態(tài)分類包括長骨、扁骨、短骨、不規(guī)則骨。
2、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體交界處 微向前凸、微向前凸、平對第2肋、平對 第 4 胸椎體下緣。
3、骨損傷后能參與修復的結構是骨膜。
4、指骨屬于長骨。
5、在解剖學方位術語中,前臂內側稱為尺側。
6、在解剖學方位術語中,小腿外側稱為腓側。
7、肩胛骨下角平對第 7 肋。
8、確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標志是骶角。
9、幼兒骨彈性較大柔軟易變形、無機質含量相對少、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 折、易出現(xiàn)"柳枝"樣骨折。
10、黃骨髓存在于成人長骨骨髓腔內。
11、與肩胛骨關節(jié)盂相關節(jié)的是肱骨頭。
12、與股骨下端相關節(jié)的是脛骨上端和髕骨。
13、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胸曲凸向后。
14、后交叉韌帶是膝關節(jié)的囊內韌帶。
15、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包括關節(jié)面、關節(jié)頭、關節(jié)囊、關節(jié)腔。
16、關節(jié)囊內有股骨頭韌帶。
17、可限制脊柱過度后伸的韌帶是前縱韌帶、
18、肌的形態(tài)分類包括輪匝肌、長肌、短肌、扁肌。
19、收縮時膈穹隆下降助吸氣。
20、使肩關節(jié)外展的肌是三角肌。
21、組成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神經元。
22、神經系統(tǒng)根據其位置可區(qū)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
23、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24、屬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是脊髓。
25、"爪形手",損傷的神經是尺神經。
26、出現(xiàn)猿手可能損傷的神經是正中神經和尺神經。
27、常見的尺神經損傷的部位是肘部。
28、支配表情肌的腦神經是面神經。
29、橈神經損傷可導致垂腕。
30、周圍神經中脊神經的數量是 33 對。
31、坐骨神經支配股肌后群。
32、支配瞳孔括約肌的腦神經動眼神經。
33、屬中空性器官的是盲腸、闌尾。
34、屬于上消化道的器官是十二指腸。
35、人體大的消化腺器官是肝。
36、人體重要的消化腺器官是胰。
37、十二指腸潰瘍好發(fā)于十二指腸上部。
38、消化系統(tǒng)與呼吸系統(tǒng)的共用器官是咽。
39、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內 1/3 交界處。
40、牙腔內有牙髓。
41、胃的上口是賁門。
42、左右主支氣管相比左側較長。
43、肺尖高出鎖骨內 1/3 上方 2-3cm。
44、右肺寬短、左肺狹長、右肺有三葉、左肺有兩葉、肺泡是肺的基本單 位。45、屬于上呼吸道的是咽。
46、產生尿液的器官是腎。
47、左腎上緣一般位于第十一胸椎體下緣。
48、輸尿管的第二處狹窄與髂血管交叉處。
49、男性生殖腺是睪丸。
50、女性的生殖腺是卵巢。
51、體循環(huán)起自左心室。
52、中醫(yī)"切脈",觸摸的血管是橈動脈。
53、血液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毛細血管。
54、二尖瓣位于主動脈口。
55、腘動脈是股動脈的延續(xù)。
56、體內大的靜脈干是下腔靜脈。
57、心尖由左心室結構組成。
58、脾屬于淋巴器官。
59、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屬于眼球屈光裝置。
60、骨半規(guī)管、前庭、耳蝸、球囊屬于內耳結構。
十三、食療
1、秋季選擇食物的原則是甘平補陰。
2、既能消食又能活血化瘀的食物是山楂。
3、杞黃燉鴨的功效是益氣滋陰。
4、紅糖姜茶可治風寒感冒初起的機理是解表散寒。
5、薏米粥可祛除面部黃褐斑的機理是清熱健脾。
6、西瓜被稱為天然白虎湯是原因是解暑消渴。
7、木耳可以清洗體內粉塵垃圾的機理是解毒清熱。
8、可以健脾化濕的菜品是赤小豆鯉魚湯。
9、可以調理氣虛久咳或女子帶下癥的食療方是白果烏雞湯。
10、有疏肝解郁,調理情志作用的食療方是三花飲。
11、有溫補陽氣,適合陽虛體質的食療方是當歸生姜羊肉湯。
12、有滋陰潤肺作用的食療方是銀耳蓮子湯。
13、素體虛弱、元氣不足適合是人參。
14、具有活血補血作用的是當歸。
15、能調理表虛自汗癥的是黃芪。
16、脾氣虛伴大便溏瀉,適合的是山藥。
17、張某近期體倦乏力、食少便溏,伴有失眠,適合食用的養(yǎng)生粥是黨參 茯苓粥。
18、春季飲食五味原則是省酸增甘。
19、夏季飲食養(yǎng)生重點是心。
20、秋季飲食五味原則是增酸省辛。
21、冬季飲食養(yǎng)生重點是藏。
22、鴨肉性質寒涼。
23、性質溫熱的是韭菜。
24、大棗有養(yǎng)血安神作用。
25、龍眼茶的功效是養(yǎng)血安神。
26、嬰幼兒傷食可選用的食療方是焦四仙飲子。
27、外感風寒可選用的食療方是生姜紫蘇飲。
28、夏天預防中暑可選用的食療方是荷葉冬瓜湯。
29、心情不暢可選用的食療方是玫瑰茶。
30、秋天咽干燥咳可選用的食療方是川貝雪梨湯。
31、靈芝茶的功效是益氣補精。
32、膏方適合的體質是陰虛體質。
33、蛋白質質量優(yōu)的是雞蛋。
34、大米中有健脾益氣,強壯補虛作用。
35、不宜與人參同用的是蘿卜。
36、大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
37、補鐵效果好的是豬肝。
38、發(fā)生口角炎常缺乏的營養(yǎng)素是維生素 B2。
39、有降血糖作用的是山藥。
40、決明子藥食同源中具有清肝明目作用。
41、薏苡仁具有利濕清熱作用。
42、藥食同源中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是酸棗仁。
43、藥食同源中具有養(yǎng)心潤肺作用的是百合。
44、藥食同源中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是桑葚。
45、有軟堅散結功能的是海帶。
46、嬰兒的佳食品是人乳。
47、產褥期能促進母體恢復的食療方是歸芪雞湯。
48、具有通乳作用的食療方是赤小豆鯉魚湯。
49、月經淋漓量多不止,應選用阿膠膏。
50、過食酸導致皮肉變厚變皺口唇干裂。
51、過食咸導致胸悶氣短、血脈瘀滯。
52、過食甘導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脫發(fā)。
53、過食苦導致皮膚干燥、毫毛脫落。
54、過食辛導致爪甲干枯不榮、筋脈拘急不利。
55、有透疹作用的是芫荽。
56、適用于氣血兩虛之健忘失眠的食療方是山藥芡實粥。
57、有養(yǎng)陰生津、益氣復脈功效的食療方是生脈飲。
58、有暖胃溫陽功效的食療方是生姜紅糖茶。
59、可治療咽喉干燥的食療方是五汁飲。
60、治療咽喉腫痛的食療方是銀花利咽茶。
十四、運動療法
1、活動筋骨、調節(jié)氣息、暢達經絡、和調臟腑是運動療法的目的。
2、傳統(tǒng)運動療法講究形神共養(yǎng)。
3、太極拳、武當劍、氣功、吐納是我國傳統(tǒng)運動療法。
4、易筋經屬于傳統(tǒng)運動療法。
5、體育運動與傳統(tǒng)運動療法的區(qū)別在于運動療法以調息養(yǎng)氣為主。
6、傳統(tǒng)運動療法的特點是與中醫(yī)理論密切相關、強調意守、調息、動形的 統(tǒng)一、融諸家之長為一體、武術、導引、氣功、醫(yī)理為一體。
7、傳統(tǒng)運動療法,之所以起到養(yǎng)生作用的原因為動靜得宜。
8、掌握傳統(tǒng)運動養(yǎng)生的要領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tǒng)一。
9、傳統(tǒng)運動療法鍛煉時強調適度,不宜過量的古代名醫(yī)是孫思邈。
10、心意拳、少林拳、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屬于佛家健身術。
11、體育運動項目中,放風箏、散步、踢毽、郊游具有運動療法。
12、武當山、嵩山、峨眉山、青城山屬于傳統(tǒng)運動療法發(fā)源地。
13、太極拳、武當劍、易筋經、靜坐屬導引運動。
14、被稱為人身"三寶"的是精、氣、神。
15、動則不衰是*民族養(yǎng)生、健身的傳統(tǒng)觀點。
16、氣功一詞早見于晉代。
17、煉丹、吐納、正心、參禪是指稱為氣功。
18、"練氣化神"的"神"是指元神。
19、下丹田的位置當在關元穴。
20、所謂的走火入魔,實指氣機紊亂。
21、有精神疾患者,不宜鍛煉的功法是氣功。
22、松靜自然、意守或練意、排除雜念、身心統(tǒng)一是調心的要點。
23、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看,氣功鍛煉無法達到細胞持續(xù)不斷的分裂再生。
24、靜功、坐功、臥功、莊功屬于導引功法。
25、導引神氣,以養(yǎng)神魂、導氣令和,引體合柔、搖筋骨,動肢節(jié)、導引氣 機,暢通經絡。
26、忌諱練功的環(huán)境是風口。
27、虛實、開合、剛柔、快慢屬于太極內涵。
28、太極拳功法的特點是陰陽相濟。
29、太極拳的練功要領是松靜自然。
30、太極拳的開創(chuàng)者,目前學術界認為的是尚無定論。
31、膝部有疾患者,不宜鍛煉的功法是太極拳。
32、北宋年間八段錦已流傳于世。
33、兩手攀足固腎腰是不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鍛煉。
34、八段錦功法鍛煉的要領是形息相隨。
35、臟腑分綱是八段錦功法的特點。
36、八段錦對人體的養(yǎng)生康復作用是宣暢氣血、展舒筋骸。
37、五禽戲的五禽是指鳥、猿、鹿、熊、虎。
38、華佗云:"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五曰鳥,"這 里的鳥是指鶴。
39、五禽戲鍛煉中,虎戲要意守命門。
40、五禽戲鍛煉中,意守尾閭的是鹿戲。
41、氣海是生氣之海。
42、移動是易筋經"中易"的寓意。
43、易筋經的動作,取自勞動姿勢。
44、易筋經的功法特點是抻筋拔骨。
45、疏通夾脊是易筋經的練功要領。
46、扁擔挑糧、揚風凈糧、牽牛拉糧、躬身收糧屬于易筋經功法。
47、抻筋拔骨是易筋經的養(yǎng)生機理。
48、肩周炎患者不宜選用的功法是易筋經。
49、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均為久病體虛者宜選用的鍛煉功法。
50、五禽戲中,內練思想清凈,外練肢體靈活性的是猿戲。
51、醫(yī)學氣功、道家氣功、佛家氣功、儒家氣功屬于養(yǎng)生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