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暫時回避
主動放棄與孩子的抗衡。孩子緩過了頂牛情緒,心平氣和之后,情緒良好之時,就會接受意見,改正錯誤。如果是家長的意見不合適,應該做自我批評,這樣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因為平等的親子關系,會給雙方以好的感受。如果沒有緩解過程,對家長和孩子而言,只能是既傷了心、又傷了身體,甚至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二、用討論代替簡單粗暴的回答
當孩子提出類似“為什么別人能去跳迪斯科直到深夜而我不能去”的疑問,如果家長只是回答:“這是命令,不許再問!”這對孩子來說就如同挨了一記耳光。家長應該借此機會和孩子展開有關價值觀的討論。如果孩子要買一件昂貴的名牌衣服,你可以不表示反對,但事先要和孩子們進行充分討論,并向他們解釋清楚如此昂貴的消費實際上并無什么意義。
如果你的孩子的確中*2-6人小組*輔導,*上海致學教育使你生了氣,你就到另一間屋子去,平靜下來,然后再做反應。在氣頭上,你不可能將問題想得很清楚。
三、將“命令”改成“建議”
所謂命令,說起來是大人與孩子思想交流的單方面行為,在這里并未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孩子勢必會出現逆反心理,易于采取反抗的態(tài)度。聰明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應當改變一下說話方式。比如,以“某某,如果你試著……如何?”“建議”從形式上看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見,作為孩子也必定會認真聽。并且“建議”是讓對方作出判斷,有利于自然地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
四、避免刺激孩子
一般人若發(fā)現孩子行為失當,會脫口而出橫加指責。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爾登認為:“這種話其實在怪罪兒女,會使孩子覺得你是在無理取鬧,或覺得你不疼他們。”他認為,應改說“我……”例如“看見廚房又弄臟了,我好生氣。”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擔心?!备隊柕钦f:“這樣的口吻不容易傷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還能促使兒女反省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因而以后會考慮周到些?!?
本文出自致學教育,轉載請注明出處